忻州古城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秀容书院
 关注“忻州门户网”,忻州人文风景很全了

秀容书院,位于忻州古城内西南方向(原忻府区秀容街道南街村秀容巷20号高地),是古城内重要景点之一,也是天南海北来忻旅游人的重要打卡地。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当时忻县称秀容县,故以此得名,为忻州市第一所学府。书院坐北向南,东西151.5米,南北179米,书院建成后取代了忻州儒学,成为当时忻州最高学府。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称“新兴学堂”,创山西书院改学堂之首例。秀容书院依地形而建,由上、中、下三院组成。上院为主院,中、下院为书舍。主院为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依次有乐楼、过厅和正房,两侧为厢房、耳房、生舍。八角亭、四角亭、六角亭南北一线。六角亭为三亭中之最,每边长约三米,亭高约九米。六角亭旧称廖无阁,为全城最高点,立于亭上,可俯瞰全城。原六角亭前有一砖拱门,称天之衢,意取书院读书人,通过天之衢,登上廖天阁,飞黄腾达。正房砖砌台基,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无廊式架构,斗栱一斗二升交麻叶,装修原制不存。

图片

忻州秀容书院博物馆特别设建一个“百年风华”的主题展厅,也即“忻县第一个党支部纪念室”。走进展厅的人就会清楚,忻县的第一个党支部就是在当时的忻县中学成立的,忻县中学的前身就是秀容书院。

1929年,在北伐战争胜利的鼓舞下,忻县中学进步学生自发组织“互助读书会”,吸收各班进步学生参加,组织大家阅读进步书籍、杂志,定期召开学习心得交流会。“九·一八事变”后,忻县中学的进步学生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激发学生和社会民众的爱国热情。霍士廉、张选青、刘安甫、宿培玉、周金科、黄志刚、张衡宇等同学不仅积极阅读各种进步书籍、资料,还撰写进步文章,同时参加进步组织,组织各种社会活动,传播马列主义,吸引和影响了更多同学。他们充分认识到彻底挽救国家危亡、彻底解决社会不平等、彻底改变社会制度的唯一途径,只有依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斗争才能达到目的。

图片


1934年,中共党员宋绣、周景仪、张耀华,经太原党组织批准同意,到忻县中学介绍学生刘安甫(忻县南张村人25班学生)、宿培玉(忻县作头村人 班次 待考)、周金科(忻县西岁兴村人 班次待考)加入中国共产党,组建成立忻县中学校党支部,由刘安甫任书记,成为忻县最早的中共党组织。随后,忻县中学党支部用特殊的方式,努力团结同学,发展壮大党的组织,扩大党的影响。党员们积极活动,到本县石家庄、解原、东楼进行抗日宣传,开展募捐活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每个党员的自觉行为,并促成大批学生积极参军参战,走上抗日救亡的最前线。新中国众多领导干部如霍士廉、黄志刚、董边、张挺等,都是忻县中学走出的优秀学子

忻州秀容书院博物馆已成为忻州市红色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

忻州秀容书院是“与历史文化相遇”的地方,更成为忻州古城重要的政务接待场所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正在,也必将为忻州续写新的文化传承。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