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古城历史上的庙会习俗

忻州古城历史上的庙会习俗

张六金

历史上忻州古城内的庙会很多,从农历正月开始一直到九月底,庙会期间各种民俗活动异彩纷呈,和周边州县比较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的特色差异。

a

庙会源于信仰和祭祀,所供祀的偶像多不胜数,集中反映的是人们尊贤敬圣的情感和祈福驱凶的愿望。一般庙会期间不仅要唱大戏,还有各种物资交流交易。庙会又称“庙市”,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就是这种生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据记载,忻州最早的寺庙为唐代所建的兴国寺、城隍庙、关帝庙等。因此,忻州的庙会最早应在唐代。到明清时期,寺庙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庙宇内供奉着民众信奉的神祇,每当神祗的生日、忌日或新建庙宇,或塑像开光,或天旱祈雨时都要过庙会。

b
庙会文化是一种复合形态,具有明显的两重性,常常是民间艺术精萃与封建迷信糟粕交织在一起,鱼龙混杂影响着广大群众。它既是宗教的,又是世俗的,充分反映了民众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态势。虽然各级有关部门始终对庙会进行着有针对性地疏导和管理,但是由于我国农民的文化修养、精神素质和人生观的局限,庙会文化的负面影响仍具有相当大的市场。需要有关部门正确引导,继承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c

各个庙会的日期

历史上忻州老城内从正月到九月,庙会接连不断,附近村庄居民或外地信仰者、朝拜者络绎不绝。

每年农历正月初五,县城泰山庙粮市开业举办庙会,(三月二十七、四月二十一泰山庙还有祈福求顺的庙会相继举行)各唱戏三至四天。正月十四至十六在西街三官庙举办庙会,正月十五当天晚上还要点焰火。观音庙是每年的二月十九庙会,城隍庙是五月初一到初九,关帝庙是五月初九到十三,兴国寺是五月十七到十九。南关则在每年的九月初九在北寺举行一年一度的白菜会,庆祝白菜大丰收。近年来随着土地的减少,白菜也种的少了,南关人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义士程婴,便将白菜会改为程婴文化节了。除此之外,还有四月初一庙会等等。特别是正月初五泰山庙的庙会有时会和财神庙合在一起过会,到时对台唱戏,热闹异常。
d
丰富多彩的商贸文艺活动
唱戏
唱戏,是庙会的主要内容,古时唱戏称唱“神戏”,也就是为神唱戏。在古人的脑海中神和人一样,都是有七情六欲的。首先让神高兴了才会给人降恩赐的,盼望着许下的愿“有求必应”。庙会期间的戏先由主办方派人出去联系剧团,俗称“写戏”,选择好剧团、议定好戏的价格、食宿、车马接送等具体事宜,然后汇报给村长或纠首。征得同意后,写好协议,双方互相遵守。一般庙会为七场戏,首日起唱只有夜场没有日场。剩下的三天则有日场也有夜场。剧种大多为地方上的北路梆子或中路梆子,由于欣赏习惯,外地剧种很少来忻演出。在三天的唱戏中,第一天称为起唱,一般剧团里的好师家不会登台露脸。第二天至为重要,称为正唱,这一天也就是庙上的主神过生日或开光之日,名角儿必须出场。家庭中招待重要亲戚、宾客也都在正唱之日。
e
摔跤

唱戏摔跤,是忻州地方上的传统习俗,几乎每个庙会唱完夜戏都要举办摔跤比赛。主办方提前在戏报上写明头羊和二羊比赛的奖品,还要赶开夜戏前在戏台两边的露明柱上插上两面彩色纸糊的小旗(跤旗),旧社会跤旗上写着“双方敌对,跌死无罪”。也就是说双方在跤场上比赛跌死后,官方也不会追究刑事责任。新中国建国后,政府提倡文明摔跤,跤旗上改为“和平摔跤,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等字。开戏后有挑战方出现即上去拔下小旗,有应战方则上前拔下另一面小旗(俗称应羊),这就有了两个阵营了。待散戏后在中央场地划圈围拢,即成跤场。由主办方出一名裁判员(俗称喝跤的),裁判员必须是懂摔跤规则者、主持公道者,还要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威望,才能压住阵脚。比赛程序是先小后大、先弱后强,开场时双方派出两名少年先跌。传统摔跤输赢的规则是一方除双脚外,身体的任何部位先着地就为输。连续摔倒对方六名为胜,拿走奖品(俗称挠了羊)。如一方连续跌倒对方三名以上时,喝跤人就喊“破了!”

跤场上大多公开、公平、公正,但也不乏营私舞弊的。有的互相串通,轻松跌到6名跤手就挠羊,跤场上这叫“喂养”。观众发觉后,会提出强烈抗议,要求主办方当众宣布无效,重新开始比赛。

f

庙会上的案子糕
特色庙会饮食

旧时举办庙会时戏场两边搭满席棚,各色摊点遍布其间,有拉面铺、河捞铺、卖豆腐脑的;也有儿童喜欢的吹糖人的、卖圪笨的、捏江米人的,真是热闹非凡。还有专门生水火壶卖茶水的。水火壶俗称“白公鸡”,由白锡鉄制成大茶壶样,肚大口小,壶嘴细长,中间生火,周边盛水,类似火锅加热一样。壶的顶端安一哨子,当水烧开后哨子冒着白气,发出尖细的哨音。卖水者肩上搭块白毛巾,壶大碗小为顾客冲水,既有技巧有具观赏性,跟前围着一群小孩子,就像观赏四川人的茶博士表演一样。在小食品中,老忻州最有名的、独具风味的是干馍馍与斜尖子。这两种食品都以白面硬面和制,和好后用特制的枣木槌敲打成型后放入炉内烧烤,俗称“干炉儿”。娴熟的制作者在敲打时,专门发出有节奏的声音,招揽着顾客。


g


【作者简介】张六金,忻州市忻府区人,1947年生,大专学历,曾从事农业植保和新闻工作。老年钟情于地方文化研究。现任忻府区作协顾问,忻州遗山诗社副社长,忻州傅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忻州市傅山文化非遗传承人。

来源:忻州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