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武古八景之鸾桥烟虹
 关注“忻州门户网”,忻州人文风景很全了

在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宁武府志》里,刻印着这样一首诗词:
山桥危岩下, 桂础㔉云足。
炊烟屋上来, 缕缕与石触。
人语谷传声, 高下远相读。
灌木荫原田, 荡漾层消绿。
驱车此中行, 傲吏差不俗。
主伯偕亚旅, 浥露耕朝旭。
遥见烟饷人, 历历沿溪曲。

这首五言诗,是清乾隆年间宁武府知府魏元枢于1741年至1748年间,道经宁武鸾桥村所作。
诗词描绘的,正是宁武县东寨镇鸾桥村附近的田园风光:

图片

阳光明媚的暮春早晨,勤劳的上鸾桥和下鸾桥村民正在繁忙耕作。耕罢几亩莜麦,鞭声响处,肥壮的黄牛迈着沉稳的步子,向潺潺流淌的溪边走来,农人们展望着丰收晚景,山川里撒满了他们的欢歌笑语。此刻,妇人们正在生火造饭,一幢幢农舍炊烟袅袅。青烟直上,触及村后峻峭的山岩,那青烟便弯转回来。于是,奇观出现了。
上鸾桥村和下鸾桥村农舍屋顶升起的炊烟,由于当地特定的地理环境所造成的空气流向,自然汇合,成为两条弧形的“烟带”。这两股“烟带”向着两村间的空中移去,衔接起来,成为一道连接两村的空中烟虹。朝阳的光辉自东天射来,那烟虹放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如同雨后的彩虹美丽迷人。人们命名此景为“鸾桥烟虹”。
至于“鸾桥”二字的由来,则也要从烟虹上去寻找根源。原来,当烟虹形成之际,蓝天上朵朵白云轻飘而过,烟虹在漫山遍野的葱绿灌木和田禾映衬下,更加色彩斑烂。此刻,如果观者置身远处山岗眺望烟虹,便见那烟虹就像空中彩桥,如同两只媲美的凤凰一般,各自翩翩地舞动着美丽的尾羽,渐将尾羽连接在一起,绚丽多彩,美艳异常。
鸾,本是凤凰的一种。我们聪明智慧的祖先,因景命名,便将造成烟虹奇观的两个相邻村庄,分别命名为上、下鸾桥。这便是鸾桥烟虹的全部秘密。
鸾桥烟虹曾经是清代宁武府“八景”之一,但在现代早已难以见到了。究其根源,是因为烟虹原本因当时当地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小气候而生成。随着人们对环境的改造,新兴建筑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提高,原有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而农家历来造饭取暖必备的炉灶和土炕,也多被电暖取代。炊烟无踪,环境已变,是故鸾桥烟虹也就再难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