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这个村因香椿闻名,背后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传说

为充分展现忻州市近年来城市建设和创卫、创园、创模的成果,继续推进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忻州。培育良好风尚、弘扬时代精神,凝聚全市人民,共建心灵之州;宣传和展现全市城乡文明、新农村风貌等领域的特色与风采,《生活晨报》旗下新媒体《晨报忻州》特别推出“文明在我心,美丽乡村行。”走进忻府区美丽乡村主题系列报道活动。第六期走进合索乡孙家湾,一个以特产香椿而闻名全市乃至享誉全省的村庄。欢迎提供素材、线索,一起走进忻府区美丽乡村。

在忻州市,能以一个村子的特产而闻名全市乃至享誉全省的,恐怕只有孙家湾了。走进孙家湾村,只见大街小巷和家家户户的院落里,都生长了一种全市少见的树种——香椿。

1

2


孙家湾村764口人,位于忻州市忻府区合索乡的西北角。村庄倚山而居,坐北面南,背风向阳。全村2100亩耕地,平地、坡地各半,虽地少人多,但也旱涝保收。孙家湾大约有四千棵成年香椿树,每年的香椿收入也是这个村最主要和稳定的收入。大约“五一”前后,农民们刚刚把地种上,难得清闲一阵子,却正是孙家湾村最忙的时候——香椿长成了。全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在忙着香椿的事儿,每天从早到晚围着香椿树转:成年男人上了树,手里举着长长的剪杆,一枝一枝地探着剪;老弱妇孺则在树下,一株一株地往回捡。捡回去再成把论斤地整理好,然后就等着出售了。

34

香椿这玩意儿是个娇气的东西,有点像《西游记》里的人参果,见风就长,遇光而绿,节令短暂,稍迟则老,而且落地不久就要蔫了。

香椿的“香”全在嫩红毛毛儿,所以孙家湾村民侍弄香椿既辛苦又要赶时:香椿嫩芽刚刚冒出就得赶紧上树,否则香椿朵儿里穿心长了棍,就不值钱了;剪香椿也必须是每天一早一晚不见太阳的时候为最佳,否则红嫩毛毛的香椿就变成香味不大的“绿菜”了;香椿一剪下来赶紧处理,当下出手,要买即时买,送人当天送。香椿是树上长的,剪掉一茬又从断处生出一茬。按理香椿树的产量必大,其实不然——头茬香椿入口余味无穷,二茬香椿就食之无味了。所以孙家湾的香椿从不会剪二茬的。所以,香椿产量不大,也就显得金贵。更重要的是,香椿这种树挺日怪,不剪不发旺,多剪也不发旺,剪一朵香椿还必须连“头”折断方能正常生长。由此孙家湾流传了香椿被玉帝颁旨“砍头”的神话——暂且不表。总之,一颗普通大小的香椿树正常产量约为40一50斤左右。

香椿树自古有之,香椿菜从来都是一道上等的美食。虽然无籍可查,但据孙家湾人说,他们村的香椿曾经还是专供宫庭制膳的贡品。香椿的“香”是一种特别的香,究竟怎样特别呐?吃过的都知道,实在无法形容,反正与臭椿一比就明白了。

孙家湾盛产香椿,但奇怪的是,即使与这个村相邻的村子,香椿树也寥寥无几。更为奇怪的是,从孙家湾移栽到别处的香椿,要么不发旺,要么产下的香椿也没有地道的孙家湾香椿那样的色香味。

 究竟是什么原因?记者在孙家湾调查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说是地理位置特殊:这里背风向阳,局部小气候独特,即使冬天大刮西北风,有山挡着,在孙家湾也只是微风徐徐,只见树稍哔拉拉的响,不见村中狂风肆虐,这样,村里的秋冬就相对温暖。

也有说是土壤原因,而土壤里究竟有什么特殊成分,没人考究;还有说是水质关系,也只是猜测而已。抑或是这多种因素共同所致也未可知。

不管怎么说,确实有一点可为这些原因提供佐证:即使在孙家湾村,香椿树也不是哪里都能长,而且产下的香椿也不是哪棵都一样的朵肥味香,只有村正中从西到东“一条线”的窄长地带产量大,朵儿“肉”。而且,香椿树是丛生型植物,没有种子可种,在这一长溜地带,每到春季,家家院落里新扎出来的香椿苗蓬蓬丛丛,到处疯长,满地乱爬,有的硬是从房檐下的地基缝里破土而出,害得村民们不得不斩草除根。离开这个地带,香椿树生长发育及产量质量就不怎么“兴头”了。


其实,忻州市不少村也产香椿。别的村的香椿上市了,在城里也很抢手,行情也不错。可孙家湾的香椿几乎不出村就销售一空,而且年年供不应求,价格还至少比同期市场上的香椿贵一倍以上——刚上来的香椿没有一斤20元以上的价格是不会出手的,即使到了下市的时候也不会低于每斤五元的价格。许多人宁愿跑老远的路,花大价钱,也要买孙家湾的香椿;很多人买了孙家湾的香椿不是自己吃,而是作为稀罕礼物送给对自己有用的人物。人们普遍反映孙家湾的香椿就是好,就是香。


香椿还有一样金贵,就是香椿木是上等木材。此木不仅硬度适中,而且木纹美观,更为难得的是香椿皮可以入药,主驱毒杀虫,打下的家俱美观实用不生虫子,还有一股淡淡的清香。

过去孙家湾村出过一批好木匠,原因在于孙家湾村还以制做香椿木风箱出名,香椿木经久耐用不变形,用此木做风箱是最好的风箱,而风箱做的好坏最能衡量一个木匠手艺的高低,因为风箱最重要的是密封,需要木匠有高超的“对缝”水平。

这种手艺渐渐失传了,一是因为人们渐渐不用风箱做饭了,二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行情的看涨,现在孙家湾村民紧着“侍候”香椿还来不及呐,哪里舍得砍伐!


 “旺家园”是孙家湾村一私人宅院,主任名唤孙昌旺,是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今年73岁高龄。2008年,他返回孙家湾准备和老伴颐养天年,开始着手翻建半山腰上已经荒芜的老屋。屋后就是山坡,荒芜的还有左邻右舍的院落,作价易主后,一并纳入他的修建计划中,今年修一点,明年修一点,攒下钱再修一点,终于修出了一个九层大宅院,取名“旺家园”,一语双关。


 步入旺家园,站在九丈高的榆树下,房大的一个“根”字,不“理会”一旁的二层小洋楼,也不“理会”另一旁的一挂瀑布。隔着足球场大的院子,从凉亭的顶子上、从挂满红苹果的苹果树上、从枝叶婆娑的豆架上、从怒放的月季花上,用力一蹬身后的山崖,火红火红的,跃入眼帘。荷兰画家马克·皮特斯参观后,激动地写下感言:“在当今的中国,有您这样一位重视发扬光大传统文化道德标准的人,太好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根,不能忘了我们曾经自给自足、纯朴的生活时代。”


 站在旺家园所倚的红缨梁上,一坡绿愈到山脚色愈浓,最后汇聚到湾子里,绿沉沉的淹没了老村。400多年前,进士之后孙浩来到这里开山立祖,耕读传家,留下了“一勤天下无难事”的祖训。传说中的几进院落已被历史风雨冲刷得荡然无存,只留下见方的石柱础,收留进了旺家园,做了涉溪而过的脚踏石。


来源:晨报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