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推广
曹操与九原城
曹操,作为历史上一个传奇人物,曾经对九原城的建制产生过很大影响。
曹操统一北方后,经济上实行屯田制,一定程度上安定了社会,赢得了民心。当时由于连年混战,匈奴乘机南下,使得并州北境之郡县相继残破荒弃,人民流离失所,十室九空。忻州境内更是一度人烟荒芜。鉴于这种状况,曹操着手裁撤合并郡县。《三国志武帝纪》载:“建安二十年春正月,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郡置一县领其民,合以为新兴郡。”“驱聚塞下流民”入关居新兴郡,同时置九原县。
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裁撤云中、定襄、五原、朔方四郡,在今忻州麻会村兴建建安城,作为新兴郡的郡治所在。新兴郡隶属并州,下辖九原、定襄、云中、广牧四县,后又增领原平、虑虎、平城三县。
九原县治今忻州城。“九原”称谓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之时,即九原乃晋大夫赵氏田邑与葬地之说。据《史记赵世家》载:“赵衰为原大夫,居原,任国政。”据金朝进士南阳何师常所撰《九原厚士公孙祠记》载:“今之九原则古赵氏之田邑。《礼记》谓:赵文子与叔誉观乎九原,即此原也。”由此说明春秋时赵家的领地田邑就在现在的忻州范围之内。忻府区这片地域从春秋战国得名直到新兴郡九原城设置以前都叫九原。这也正是曹操为什么将新建之城命名为九原城的原因。
云中县由原云中郡省并而置,县治在今原平市楼板寨。定襄县由原定襄郡移治于阳曲故城旧址,置定襄县。西汉在今定襄所建阳曲县也于建安二十年(215)移治于今太原市阳曲镇。广牧县西汉初置,属朔方郡,为东部都尉治,治所在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南西土城子古城。建安二十年,曹操将朔方郡省并迁治于今山西寿阳县西北三十里古城村,隶属新兴郡,西晋后废。
新兴郡位于今忻州市忻府区豆罗镇麻会村。新兴郡建立后,很快在治所修筑建安城。城池系方形,城周长1800米,城高10米,城基厚为7米,墙体为泥土夯筑,开有南、北两城门。九原县设置后,在紧靠九龙岗东端处修筑了九原城。城池依岗傍水,牧马河水从城东环绕而过。元好问《天庆观重建功德记》云:“吾州跨西岗而城,而岗占城之半,是为九龙之原。”
九原城建成后,无论从地理环境和城池风水角度来讲都是非常理想的县治所在。因此后来新兴郡郡治也从麻会村迁移到九原城,郡治、县治同在一城。
曹操为什么要省云中、五原、定襄朔方四郡而归并为新兴郡。这正是他统北方过程中所实行政治改革的措施。建安元年,曹操采纳部下的建议,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所以曹操说:“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操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尤其是并州以北至五原、云中一带。曹操先后采取招聚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此外,曹操还陆续颁布法令,恢复正常的租调制度,防止豪强兼并小农。曹操前后实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这成为曹操集团的雄厚经济基础,也使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从此,新兴郡、九原县逐渐成为北方人口藩盛、经济繁荣的地区。
作者简介:
王欣,忻州古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著有《秀容古韵》《杏花雨》《忻县历史纪事》等专著。
来源:忻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