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点
|
历史文化
|
乡土特产
文章
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忻州门户网
首页
文旅资讯
忻州区县
忻府区
定襄县
五台县
代县
繁峙县
宁武县
静乐县
神池县
五寨县
岢岚县
河曲县
保德县
偏关县
历史文化
民间传说
知名事件
发展轨迹
景区风光
五台山
老牛湾
古城
阎锡山故居
五峰山
乡土特产
瓦酥
蒸肉
墨客风采
线下活动
百姓公告
寻人
网站首页
墨客风采
原平最后的古城墙
原平最后的古城墙
金蝉
2023-08-31 10:12:49
0
次
2023西安金科计算机学院招生简章
2023年转行IT互联网:盘点高薪...
高薪就业培训:13522335680
网站建设、SEO推广:13522335680
忻府区房屋买卖:13522335680
广告位招商电话:13522335680
广告推广
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是个技术问题
关注“忻州门户网‘,忻州人文风景很全了
原平市长城保护学会会长、恩师常潮民先生,嘱我写一篇关于原平长城的文章。
说实话,对原平的长城,我知之甚少,实在难以下笔。不过,这倒勾起了我对原平旧城墙的记忆。
原平旧城,是康熙年间,在原址的基础上重建的,先叫原平堡,后叫原平镇。堡(镇)东西长、南北窄,呈长方形状。堡内只有一条南北向的大街,叫太平街,长约一里许。城墙里面的区域,叫“内城”,俗称“旧城里头”。北关、小北关、南关、解放街、新华街、通顺街等区域,叫“外城”,俗称“旧城外头”。至抗日战争初期,城墙、城门、城壕仍基本保存完整。
由于战争和人为的破坏,到七十年代时,原平旧城仅剩最后一截城墙。它属西城墙的北段,矗立在鳞次栉比的民居之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城墙外包的墙砖早已剥落殆尽,只剩下黄土夯筑的墙体。墙高约三丈许,长约有五、六米。由于周围院落稠密,视线受阻,只有站在正对城墙西侧的通顺街上,才能看到它的雄姿和全貌。
幼小的时候,这截城墙,曾给了我极大的慰籍和依恋,这一切皆缘于我的姥姥。在原平方言里,“姥姥”特指母亲的外婆,“姥娘”特指外婆。
姥姥家在旧城外头的西南,天地庙广场东侧。每年母亲都会带上我,到姥姥家住好多次,这截城墙是必经之处。
我们步行的线路,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即从北关、北门,向西拐到新华街,再往南经过朱元南巷,就到通顺街了。向东望,就会看见那截旧城墙,每到这时候,我的心情就抑制不住的兴奋、激动,因为再往西往南,走上两个丁字路口,就到姥姥家了,我马上就能见到慈祥至爱的姥姥了。
天地庙广场一带,当时属原平主要的商业区,商店林立,人流密集,各种车辆昼夜穿梭不息。
姥姥家的后墙紧贴同川道(当时由同川地区直达天地庙的道路)南。院子很小,仅有两分多,有四间正房,两间南房,一间东房。正房靠东的一间做了走廊,街门坐南向北,正对大街。姥姥住在紧挨走廊西侧的一间,再靠西的两间,住着姥姥唯一的儿子一一我的老舅舅一家人。
姥姥住的这间,仄逼的很。西侧靠墙放着一大躺柜,下面用几层砖垫得高高的,柜下放许多杂物。东侧是灶台和风箱,到冬天时,风箱上面靠东山墙,再放个小火炉。北面靠后墙盘着条小土炕。地上站两三个人,就满满当当了。
姥姥叫李桂叶,娘家在南乡永兴村。母亲三岁时,姥娘和姥爷,因性格不合而离婚,母亲就经常和姥姥、老舅舅一起生活,相依为命。所以,在众多的孙子、孙女、外甥、外甥女当中,母亲因特殊的经历,而独享姥姥的宠爱。爱屋及乌,在众多重孙重外甥中,我因母亲的缘故,也倍受姥姥的宠爱。
每年正月走亲戚,我们走的第一家,就是姥姥家。姥姥给我的压岁钱,永远是最多的。然后是正月十五元霄节,要住三天。再就是原平的传统古会“七月二十二”,俗话叫”过唱”或”过会”。我们从会期的第一天起,有时甚至提前一两天,要一直住到最末一天,才心满意足的回自个的家。
在姥姥家盘桓数日,当我们返回张村时,依然还走这条线路。即从天帝庙对面的杨家巷,向东经过马家巷,又拐到通顺街上。向东一望,依然还会看到那截城墙。每到这时候,我的心情是很郁闷的。尽管内心充满了对姥姥的不舍,却又无可奈何地,与姥姥的距离越走越远。
在无数次的路过,和无数次的凝望之中,这截城墙似乎成了姥姥的化身。每当我想姥姥时,就会想到那座像土山一样的城墙。
每年的七月二十二期间,是姥姥最忙碌、最幸福的时光。住在小原平、东营、张村、桃园等村的闺女、女婿、外甥、外甥媳妇、外甥闺女、外甥女婿,及多个重外甥,络绎不绝,都来姥姥家,像走马灯似的,你出我进,好不热闹,姥姥应接不暇。
七月二十二,原本是原平传统的古庙会,以后变成一年一度的物资文化交流大会。自1958年设县以来,其会场中心逐步向西转移,天地庙仅是东起点,西面京原路、永康路一带才是主会场。
快中午时,赶会的人零零散散往回走,女人们忙着做饭,男人们散坐在正房后墙外面、街门旁边,抽烟闲聊。中午吃饭时候,亲戚们聚齐一堂,谈天说地,热闹异常。到天黑之前,大部分亲戚们陆续各回各村,只有我和姥娘、老姨姨、母亲、弟弟可以留宿。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发现,在姥姥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似乎还缺少一个人,也该享受这人世间无与伦比的亲情。这就是姥姥的丈夫,我的姥姥爷。可惜姥姥爷,早在日寇侵占原平那年,就与姥姥阴阳两隔了。
日寇入侵原平之前,姥姥爷、姥姥一家住在西城墙西侧,通顺街路南的一条南北向的长巷里,巷名叫新楼巷。巷南端路西第一家,就是他们的老宅。偌大的院子,四合头房,为中国北方常见的四合院样式。
姥姥爷叫李二斗,以吊皮袄为业。旧时,皮袄,乃是家家必备的御寒之物。姥姥爷栽缝手艺精湛,客源稳定,因此收入丰厚,维持一家生活绰绰有余。当时,姥姥爷的母亲仍在世,加上两个闺女一个儿子,衣食无忧,其乐融融。
1937年阴历八月,原平(当时叫崞县)境西的云中山、管涔山上,破天荒地,披上了皑皑白雪,似乎预示着,一场大难的来临。
晋北沿线的万里长城、险关要隘,如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白草口、茹越口等,都没有阻挡住日军前进的步伐。
眼看战乱在即,姥姥爷安顿姥姥带着三个孩子,先行逃往姥姥的娘家一一永兴村,姥姥爷准备过几天再前往会合。
一天凌晨,急促的敲门声响起,姥姥爷起身开街门,门开了,却是两个日本鬼子,对准姥姥爷就开枪,姥姥爷倒在血泊之中,就此殒命。鬼子进院后,闯入正房,将还在酣睡中的,姥姥爷19岁的侄子枪杀。这一幕,被骑在上房(西房)堂上避难的人,看的真真切切。院中有台石磨,磨扇下面有个地窖,还藏着好几个人,加上藏在西房的人,均未被鬼子发现,而幸免于难。
当天,就有人跑到永兴村,把姥姥爷遇害的噩耗,告诉了姥姥。可是,姥姥已自顾不暇。当时忻口战役已经打响,近在咫尺的永兴村,也驻上了日本人。永兴村也呆不住了,随着逃难的人群,姥姥带着孩子们,往西面的山沟里跑。因几天不吃不喝,老舅舅的耳朵流了黄水,化了脓。真是离乱人,不如太平犬啊。
忻口战役结束后,原平镇日军发出安民告示,承诺不乱杀人。姥姥才带着孩子们回到自己的家。这大概是姥姥爷遇害一个月以后的事了。姥姥爷的尸体仍在原地,没人动过,衣兜里还有五块白洋(银元)。姥姥爷死时约四十多岁。
办完姥姥爷的后事,为生活所逼,将大的旧宅卖掉,买下小院,只为赚个差价。姥姥当年三十多岁,三个孩子分别是14岁、9岁、4岁。姥姥再没嫁人,独自把婆婆养老送终,把三个孩子拉扯成人,又为他们娶儿聘妇。
那截高高的、厚重的城墙,见证了姥姥爷的惨死过程。当我再路过这截城墙时,想到的是那场可恶的战争,给姥姥、姥姥爷造成的不幸和创伤。
我终于长大了,能骑着自行车独自看姥姥了,也很少路过那截旧城墙了。而是沿着太平街向南走,快到南关时,向西一拐,沿着同川道,一直骑到姥姥家门口。姥姥也一天比一天衰老,昔日门庭若市的情景也不见了。
记得1986年的正月,我去看姥姥。姥姥生活已不能自理。她睡在锅头上,花白的头发披在枕头上。当时,姥姥的旧暖壶打碎了,我自告奋勇,跑到杨家巷一带门市,花了两元多,给姥姥买了个时兴的铁皮暖壶。
这年的秋冬之际,姥姥殁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这个暖壶,也成了我对姥姥唯一的、最后的孝心了。
对姥姥爷的死,我却一直没有释怀,心中迷团重重,如:姥姥爷是哪天遇害的?姥姥爷为啥不早逃走?等等。这些疑问,其实和原平保卫战密切相关。
平型关失守以后,晋绥军196旅向原平转进,大概在9月30日,途中接到命令,在原平坚守7天。196旅下辖三个团和一个山炮营,旅长姜玉贞少将。当时,城内的老百姓已基本逃光。旅部设在城东南的邢家花园。
进攻原平的是察哈尔派遣兵团独立混成第15旅团,旅团长筱原诚一郎少将。日军有飞机、坦克助阵,武器装备先进,兵员数量也占绝对优势。关于日军兵员数量,资料上说法不一,有的说有15万人,有的说有7万人,也有的说有2万人。按最少的2万人算,也是196旅兵员的4倍之多。
开始激战是在城外,火车站、太同公路(即今京原路)一带,战斗打得十分激烈,日军有飞机扫射轰炸,有坦克冲击,我军士气很高,土兵多是老兵,作战都很勇敢。但敌强我弱,我军伤亡比较多,在城外的阵地逐渐缩小,后来就退守内城,即旧城里头。
大约在五、六天后,日军从原平城东北角突入城内,日军进城后,占领了东半城,我军据守西半城,双方隔一条街,即太平街,各在自己一面的商店橱窗或房屋窗口用土袋作掩护,白天对峙,入夜则互相发起冲锋,展开肉博,敌我双方是逐院争夺。到第七天,又奉命再守三天。这是因为崞县城提前三天陷落,而忻口布防工作仍未准备就绪。当时,我军只剩2000人,外援断绝,粮弹不足,再守困难重重。姜玉贞旅长一锤定音,发誓:“与原平共存亡”。这一天,日军占领了城内西北角,我军只有西南一隅之地了。三天之后,我军仅剩七、八百人,仍据守最后一个院落。
10月10日夜,姜玉贞旅长下了撤退并在太原北营集中的命令。大约在夜里十一点左右,我军从西南城墙根挖好的洞口撤出,不料洞口被敌人的几挺重机枪封锁,每次冲出百十人,就有很多人牺牲,伤亡的战士把洞口都封死了,只得拖开尸体再往外冲,冲出洞口以后,沿着外壕可以到高梁地里,这样有隐蔽就比较安全了。西城墙外的壕沟,俗称“西池”,位置大体在今裤裆巷、仁义巷一带。大约在11日晨四点左右,该旅活着的官兵就都从原平城内撤出来了。姜玉贞旅长是最后一个从原平城撤出的中国军人。从高粱地到公路大约用了一个多小时。当时公路上挤满了向南逃难的百姓。
姜旅长从高梁地到公路时,天已亮了,他带着两个卫士,因为他身高又穿着军官制服,目标较大,被日军炮兵发现,死于敌炮弹之下,卫土一伤一亡。姜玉贞,字连璧,山东荷泽县辛集村人,牺牲时年仅四十四岁。他治军有方,作战勇敢,深受官兵们爱戴。哪个阵地危险,他就亲临一线督战。在兵士面前,他总是穿一身黄呢军官服,脖子们挂两颗晋造特大号手榴弹。随从的人曾劝他改变装束,他坚持不改,说:我这样做,为的是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听到他牺牲的消息,兵士们无不掉泪。
几天后,幸存的官兵,在太原北营集中,全旅仅剩六、七百人(包括北营的留守人员),从原平城撤出约500人,其余4300多名官兵,都长眠于原平这块土地上了。日军在原平遇到侵华战争以来,最顽强的抵抗,伤亡约2000人。
原平保卫战,是抗日战争开始时,山西境内打得最成功、最壮烈的一场战斗。说它成功,是因为晋绥军196旅坚守原平十天十夜,为忻口战役布防,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说它壮烈,是因为全旅近5000名官兵,以低劣装备、血肉之躯,对抗强敌,作出重大牺牲。历史悠久、籍籍无名的原平,因这场血战,而驰名中外。正是由于原平的阻击战,忻口战役得以从容布防,并取得了阻击日军23天,歼灭日军2万多人的战绩。
10月11日晨,日军对外城,即旧城外头的居民区,进行扫荡屠城,见人就杀,手段极其残忍,本地居民和滞留原平旅店的客商约5000人死于这场屠杀。我的姥姥爷,即是其中之一。守军撤退之前,这些无辜的老百姓,本来是有机会逃出生天的,守军撤退之后,手无寸铁的他们只能被任人宰割。古人曰: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乎?
原平的城墙,在这次阻击战中,遭遇严重的损毁,但中国守军据守城墙,坚持到了最后,城墙不仅见证了196旅浴血守城的壮举,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不知不觉,四十多年过去了,最后的那截城墙,不知什么时候,早已夷为平地变成民居了,但是,我还常常想起它。每当想起它,就会想起我的姥姥,我的家仇,我的国恨……
来源:忻州记忆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栏目索引
文旅资讯
忻州区县
历史文化
景区风光
乡土特产
墨客风采
线下活动
百姓公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