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农村发型、服饰的变化
河曲农村发型、服饰的变化

文字 王乃达

制作 张国光
1
解放前:

在旧时,女子幼时就开始缠足,而且成为时尚。即用布帛紧缠其足,使其足骨大变形,脚梢折成又尖又小之状,认为“美观”,称作“三寸金莲”,其实是人为残废,是对妇女的严重摧残。

1917 年后,民国山西省政府派“查足委员”,到每村每户检查,如发现裹脚和不放足的要罚款,后缠足渐绝。这是一场首次解放妇女的大革命,彻底粉碎摧残妇女健康的枷锁。

2
解放后至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前:

小娃娃(一至八岁),剃头后留后纠毛小辫,有的值钱娃前面梳一辫子,戴老虎帽,狮子帽,穿兰士布褂子,留裆裤,穿老虎头鞋。女的梳小辫和穿蝙蝠或蝴蝶鞋(俗名蛾蛾鞋)。

少儿剃偏分头,梳辫的值钱娃等到十二岁过生日开锁剪去辫子,剃偏分头;女的梳两个小长辫,结红头绳,穿花士布、蓝士布衣裳。男孩冬天戴棉帽、兔皮或羊皮帽,穿牛鼻子或实衲帮子方口鞋。

青年留偏分头,夏穿蓝布褂子或白士布上衣,冬穿有大襟的蓝棉袄,女的穿花士布、灰府绸和蓝士布裤。中青年留小背头、大背头,女的梳大长辫,以长为美,有过膝者。
人们身着中式制服(后变为西式),一般戴蓝帽。无论青年,还是中青年,都穿方口千层底或松紧口塑料底布鞋。老年人,男剃光头或大背头,女梳毛圪都。男夏蓝帽、冬毡帽,女夏蓝道道手巾、冬平绒黑帽。男夏蓝大襟布衫,女灰府绸大襟布衫。男冬棉衣棉大裆裤,大皮袄。女蓝棉衣棉裤,都是中式。

六十年代初期适逢经济困难,又遭苏联撤走专家,给苏联还债,粮少货缺,“糠菜半年粮”,货物凭证购买,每人只发二尺布证,穿衣往往老大穿了老二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床被子多人盖。因此,穿衣打扮极为简单,换句话说不是“讲究”而是“将就”。


3

文革中:

扫除“四旧”,女人的长辫不分岁数大小,一律剪为短发,老年人的毛圪都也剪为短发,穿戴大革命,那时布料有毕叽、华达呢、斜纹、的确良等。青年男女穿军干服,戴工人帽、军帽,穿翻毛皮鞋。

4

1970年代:

有了涤卡、锦纶、尼纶、涤纶、灯心绒、大绒、春服呢、呢料、纯毛毕叽等。国家干部和群众服装相近,上装一直是军干服、中山服,下衣为西裤,再没有中式裤。

5
1980年代:

妇女衣着大变,城乡无甚差别,时兴西装上服、筒裤、高跟

皮鞋。烫发、染发成为时尚。皮夹克、皮大衣,男女都穿。

6
2000 年后:

着装进入兴盛时期,国外的、南北新潮的,各式各样,五彩斑斓,不一而足。

来源:忻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