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忻州伟业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张喜伟:“独臂企业家”的奋斗与奉献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隆重召开,全国共有1981人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置身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获此殊荣的忻州伟业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张喜伟心潮激荡,悠悠往事历历在目——青年商海打拼,壮年死里逃生,中年二度创业,扶贫助残、帮弱济困二十余载……


1
张喜伟的故事动人心弦。对他的采访结束后,一句话萦绕脑际: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样的人,张喜伟庶几近之。
商海“弄潮儿”
1955年,张喜伟出生在忻府区紫岩乡北宋村。其父1942年参加革命,曾任公社党委书记。
小时候在村里上学,张喜伟顽劣淘气,脑子灵、点子多,是班里的“孩子王”,被老师揪出来“面壁”是家常便饭。五年级时换了班主任叫马在苗,马老师发现张喜伟在同学中有威信,特别在乎集体荣誉,就指定他当了班长。“淘气包”的自尊心、自信心被激发,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40多年后,张喜伟好不容易找到马老师,面谢老师当年“挽救”他的恩情。已是耄耋之年的马老师说,教书40多年,寻上门来感谢老师的,张喜伟是头一个。
1974年高中毕业,张喜伟回村劳动,不久担任村民兵营长,第二年就入了党,不久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1979年被招工至忻县饮食服务公司下设的饭店当采购,一年后就提拔为副主任。1982年调到忻县物资公司,先做保管、采购,后来担任科长、工会主席。
1990年,当时的县级忻州市成立物资局,组建物资供应公司搞经营。局领导在全局选贤任能,一致推举张喜伟出任经理。张经理上任后,面临“一有四无”的窘境——无经营场所、无启动资金、无业务渠道、无工作人员,只有一份成立公司的“红头文件”。
“光杆司令”先“招兵买马”,张喜伟早看上了他结识的几位工厂的采购员。这些人走南闯北、精通业务,能调到当时人人趋之若鹜的物资部门纯属意外之喜。开调令、办手续,没用半个月精兵强将就全部到位。
跑贷款、租赁场地,把采购们撒出去了解供需信息,很快做成第一笔生意——从位于清徐县的太原一电厂进回无缝钢管,售给原平化肥厂。
1991年,全国钢材订货会在山西举行,全国的钢铁企业、物资公司、工厂三方10余万人云集太原。跟大企业、大公司比起来,忻州物资供应公司连“小鱼小虾”都算不上。张喜伟本来没有跟宝钢、武钢“话事人”搭话的机会,更不用说谈业务了。也是机缘巧合,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喜伟结识了参会的宝钢副总。
时隔不久,为一笔业务张喜伟来到宝钢。见到那位副总后,提出想购买镀锌钢板的要求。恰巧,该厂刚好有一批供给特种行业的镀锌钢板出厂检验时,在电子显微镜下发现有瑕疵。按宝钢的规定这就是次品,但用于普通行业却绝无问题,且价格还是以次品结算。三个车皮的镀锌钢板运回忻州,单笔生意获纯利润16万元——这可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16万!
在拓展业务的同时,张喜伟对公司管理、财务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过去,采购外出跑业务,差旅费、饭钱一天多少固定不变。张喜伟推行经费包干、超支不补、节约归己的做法。此举大大调动了业务人员的积极性,业绩最好的一年收入七八万元,公司的销售额、利润可以想见。
公司成立一年后,销售收入就突破1000万元。张喜伟意气风发,干事创业的劲头势不可挡。当时他不会想到,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
只手战死神
张喜伟全国各地跑业务,半年就跑坏一台二手“拉达”车。人、车超负荷、连轴转,车跑坏了,他的身体也出了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1992年,张喜伟参加在重庆举行的全国钢材订货会,返程时有一段坐渡轮。忽一日感觉右胳膊生疼,他以为是“中了江风”,就请随船医生扎了“对头四针”,拔针后一摸,摸见胳膊上起来枣大的瘤子。回忻州后寻思,莫非是百姓常说的“筋瘤子”?针灸不济事,就到医院输液,连输一个星期,越输越肿、越输越疼。张喜伟这才慌了,到太原医院检查。主治医生一看片子,瘤子上已遍布蜂窝眼,放下片子只说了一句话:救人要紧!
张喜伟右臂长出的瘤子叫骨尤文肉瘤,这是一种恶性原发性骨肿瘤。恶性程度高、病程短、转移快。无论手术、放疗、单药化疗,绝大多数患者发现后两年内死亡,5年生存率不超过10%。



张喜伟(右二)在富强村与搬迁户交谈


闻此噩耗,谁不是魂飞魄散?张喜伟也怕死,但他却比较冷静——既然有10%的生存率,那就相信科学、积极治疗,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回忻州安顿好公司和家里,跟妻子只说要出差。住院后医生会诊,大都建议切除病灶后尽量留一部分胳膊——如果保住命的话,将来还可以安装假肢。张喜伟却不同意,他认为右胳膊是个整体,血液循环、整条胳膊都已有了毛病。要做就做彻底,从右肩关节处把右膀子摘了,来个“斩草除根”。病人坚持如此,医生也只好同意,摘膀子,手术倒容易多了。只是这样的患者,大夫们还是初见,私下免不了啧啧称奇。
护士推他进手术室,身边围了公司领导和同事朋友,气氛凝重,大家不知该说什么好。张喜伟安慰大伙儿,左手握住右手说,这可是最后一次握手了……
右胳膊摘除后,接下来是为时100天的高强度化疗。张喜伟吐得翻江倒海,每天吐到最后,只见少许黑绿色的胆汁。一吐完,挣扎着就吃,他想食物好歹要经过肠胃,身体总该能吸收一点营养。转到北京医院后,张喜伟浑身起皮疹、发高烧,头发大把脱落。多年后回忆,他说那阵子真是“活见阎王”。
回太原后继续化疗两年,两周一次。稍有恢复,又遭“摧残”,周而复始。
术后三年,静养期间的张喜伟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未来。
术后五年,太原三院医生回访。见到身体康复如初的张喜伟,认为他创造了医学上的奇迹。
起家建索道
拖着空空的袖管,张喜伟回到忻州。他给自己定了两项任务:调养身体,养家糊口。
物资供应公司不能再干了。一是身体原因,再不能像以前那样透支生命;二是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营进一步放开、竞争日趋白热化。
在五台山疗养的时候,张喜伟有一天转游到黛螺顶下。但见游人如织、熙熙攘攘,正在1080个台阶的“大智路”上奋力攀登,为的是到黛螺顶完成“小朝台”的心愿。见此情景,张喜伟一个激灵——自己人生的下半场敢情在这里!


图片


建成后的金丝峡客运索道


张喜伟打的是索道的主意。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旅游热兴起。名山大川有壮美景色处,游人往往靠体力难至,客运索道便应运而生。但此时索道还是个新鲜事物,偌大的五台山,其时尚无一条索道。

几年治病,基本把家底掏光。当年当经理,忻州物资供应公司是忻州各银行出了名的优质客户,因此这次顺利地贷到200万元。五台山客运索道请北京起重研究所设计,1995年4月27日动工,同年8月6日剪彩运营。作为当时忻州地区的重点工程和伟业集团创业起家的第一个项目,五台山客运索道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以此为开端,伟业集团相继在北京、湖北、甘肃等地的旅游胜地建起六条客运索道。

京东大峡谷索道1999年建成,转年投入运营;兰州兴隆山客运索道2008年开工,次年10月开通;陕西商南县金丝峡索道2008年12月动工,次年4月开业运营;河北灵寿县五岳寨景区索道2010年3月开工,2011年10月开业,线路全长860米,高差416米;湖北浠水县三角山景区索道2013年8月开工,2015年3月运营。

张喜伟赶上了好时候,六个索道公司一年总营收1000万元,运行安全稳定。

无论哪个景区,索道选址都在地势险峻处,伟业集团的建设者们经历了太多的艰辛和危险。

建五台山索道的时候,员工们住在紧靠山崖的活动板房。某一日,工人张贵龙一觉醒来,听得枕边传来“悉悉索索”的声音。打亮手电筒一看,一条拇指粗细、一米多长的乌蛇赫然在地铺上游走。

建京东大峡谷景台山索道,作业区域山路崎岖,坡陡沟深。员工们穿公司发的黄胶鞋,一个月就磨烂一双。

建金丝峡索道,长1100米、直径4厘米、总重8吨的钢丝绳无法用机械设备运上山。只能采取笨办法,雇用民工每隔五米一人,肩扛绳索、200人的队伍蜿蜒两公里半。上得山来,山路狭窄,有弯道、有台阶。200人必须把钢丝绳统一扛在右肩,如果有谁途中受不了换肩,就会引发钢丝绳晃动,由此产生的巨大颤劲儿,会把人甩向悬崖或勒住,非死即伤。

创业艰难,伟业公司赚到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

奉献为乡亲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伟业集团形成了以客运索道为主业、种养业为辅业、小额贷款为新产业的经营格局。集团旗下有六个客运索道公司、一个奶牛养殖公司、一个生态农业公司、一个有机肥公司和一个小额贷款公司。

张喜伟从事奶牛养殖,其初衷有二:一是为家乡农民消化秸秆和玉米,二是为当地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到养殖场打工挣钱。

2003年,伟业集团投资3652万元,建起占地面积100亩、存栏奶牛700头、日产鲜奶7吨、从业人员40人的伟业奶牛养殖公司。每年青贮全株玉米7500多吨,约合1800亩的产量。所产牛奶质量高于国家标准,被蒙牛、伊利两大奶业集团包销。伟业牛奶绝不掺水、更不掺假,收奶方的员工,每天等着喝伟业养殖场送去的牛奶。

2008年,伟业集团成立忻州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

张喜伟创办伟业小额贷款公司目的有二:一是索道公司的赢利注入小额贷款公司,公司就是集团的“资金蓄水池”;二是公司面向农村,主要为农民提供购买生产资料如籽种、化肥等的三、两千元的小额贷款。自公司成立以来,累计向农民发放小额贷款4000万元,帮助700多家农户一解燃眉之急。

2010年7月,北宋村农民李新义拉玉米倒车时不慎撞倒妻子,压坏其妻肝脾,急需做手术。李新义刚盖了房子,求借无门。得知他的情况后,张喜伟拍板贷给8000元,谁知一晚上就用完了,李新义第二天又哭丧着脸来到公司。“救人要紧!”当年主治医生的话回响在耳边,张喜伟当即决定追加贷款一万五,并许他分几年偿还。孰料当年秋收后,李新义就还钱来了,不住地千恩万谢。

张喜伟陷入沉思。

“一文钱逼倒英雄汉”。像李新义这样的农民,忻府区还有多少?他们虽然穷,却非常守信用——李新义一卖了玉米就赶紧还钱。一番深思熟虑后,张喜伟结合国家扶贫政策,决定开发“两助一帮”金融扶贫项目——助残、助学、帮困,救命、救急、救难,月息固定5厘。2010年10月项目正式启动,到目前,发放低息“助残助学帮困”贷款近千万元,帮扶农民近500户,伟业小贷公司也因此获“中国小微金融最佳社会责任奖”。

董村镇定兴寨村贫困农民霍树才,从公司贷款三万元,连同多年攒下的一万元,从鄂尔多斯买回87只小尾寒羊羊羔。父子俩起早贪黑,一年后羊群扩大一倍。河北客商上门收购,每斤9.1元,一只羊平均卖到1200元,最大的羊卖了1500块,一年脱贫。

4

张喜伟(左一)回访受助农户

还是定兴寨,村民刘万马的女儿刘晓华考上中国传媒大学,学费、生活费一时凑不齐。张喜伟悉数贷给,低利息、无质押、可延期。实在还不了,孩子毕业后挣了钱还也可以。刘晓华所读专业,学校要求开学时自备摄像机,刘万马哪能买得起?张喜伟帮人帮到底,把公司用了不到两年的一台摄像机赠送刘晓华。

2020年8月4日,张喜伟到三交镇峪口村回访贷款户,看到村里年逾花甲的李黄牛家的牛舍里50多头西门塔尔肉牛膘肥体壮,顺口说了句:李黄牛养黄牛牛上加牛。

李黄牛是个复员军人,有见识、有辛苦,就是致富没门路。2012年8月,伟业发起扶贫“送牛犊”活动——无抵押、低利息,农民贷到款后,伟业公司按市场价的三分之二,送牛犊到买牛农民的村口。李黄牛贷款低价买五头荷斯坦小牛后,在当院建起两个牛圈精心伺弄。三九天怕牛喝冷水“激着”,水兑到不凉不热才饮牛。一年后卖掉五头大肥牛,又从外地买回15头西门塔尔小牛犊。如此卖大牛养小牛,留母牛卖公牛,8年倒腾出150万元,还在山沟里建起养殖场养猪养羊。

秋收后,张喜伟又来到峪口村,村口恰好又碰上李黄牛。李黄牛对张喜伟说:张总你上回来,不是说了句“李黄牛养黄牛牛上加牛”吗?我给你把下联对上了——张喜伟创伟业伟上更伟——农民对句,谈不上什么雅驯,但发自内心的感激和喜悦令人动容。

伟业集团还成立了专门的扶贫机构,目的是把扶贫工作系统化。张喜伟说,在党和政府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伟业扶贫找准一个着力点——以“商业模式”扶贫,扶贫的方式不止借贷,还有入股和雇佣;扶贫强调“两个注重”——注重造血功能、激发贫困农民内生动力;注重帮扶对象的内心感受、人格尊严。

张喜伟受访时讲了个小故事:清朝时一遇灾年,大晋商常家就要盖戏台,灾民打工可得温饱还能挣点工钱。常家“以工代赈”,不同于同在晋中的乔家的“设棚施粥”。同理,张喜伟以“商业模式”扶贫,贫困或脱贫农民入股,分红不同于施舍。

张喜伟扶贫帮困有理念、有措施、有目标,模式多样、一人一策、因人制宜。

农民可入股伟业公司的光伏发电项目,年底分红,五年后退还本金;忻府区70岁以上的农村贫困老党员入股索道公司两千,每年分红一千,十年后退本金;残疾人入股索道公司,保底分红;面向脱贫户和残疾人提供月息5厘、总额1000万元的贷款;为忻府区10个村由公司出资安装路灯并出电费……

怡居苑是全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现已安置搬迁户1.3万人,涉及忻府区9个乡镇。2022年,张喜伟又把这些易地搬迁的农民纳入帮扶范围。他明确了“帮扶跟着对象走,措施跟着需要走”的帮扶思路,决定向脱贫后的农民提供“帮扶套餐”,以此防返贫、延服务、助发展。

向全区脱贫户和残疾人以成本价赊销一千吨化肥,秋后以市场价收购玉米抵账;

拿出1千万元低息贷款额度,忻府区小微企业、农业合作社、个体户每吸纳一名脱贫户或残疾人的家人就业,就可从伟业小贷公司低息贷款5万元;

以低于市场售价三分之二的象征性价格,向怡居苑小区85岁以上的老人、学龄前儿童、无劳动能力的共277人,每人每天提供一颗鸡蛋;

向怡居苑小区居住的重度残疾人、重病人共110人,每人每天免费提供半斤自产鲜牛奶;

为怡居苑小区100户脱贫户、残疾人家庭提供就业岗位和股份分红,以市场价的一半为有养殖条件的脱贫户、残疾人提供牛犊20头;

在怡居苑小区开设“爱心服务部”,凡在怡居苑小区居住的居民,都可以在小区做公益、挣积分兑换食品、生活用品。

如果忻州有个“福布斯”财富排行榜,张喜伟绝对榜上无名。他有句“名言”:“不是说咱有多少钱,而是知道咱用不了多少钱”。一件西服,他能穿15年。不吸烟、不喝酒,出现在餐桌上的,全是自己生产的。儿子结婚时租房不买房,儿媳妇开的还是“二手车”。伟业集团内部,“抠门”早成风尚——五岳寨索道公司待客,一包烟剩下几支也要收起来下次用,打印过的A4纸反面还要订成笔记本。


一个人不曾因为失去一只臂膀就丧失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反而在苦难中逆袭、成功,成为别人可以依靠的力量和臂膀。张喜伟充分彰显了一个企业家的担当与情怀,更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记者:郭剑峰 张伟 刘泓利


本期编辑:赵菁

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