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文笔塔的传说
 关注“忻州门户网”,忻州人文风景很全了

河曲县城从旧县搬迁到城关后几十年年的时间里,河曲人先后修筑了魁星楼、文星阁、文昌庙等崇尚文化的建筑,臆想着河曲人能金榜题名飞黄腾达,可几十年的时间里河曲中进士的只有一人,中武举十一人。河曲人出人头地的愿望被无情的现实深深地刺痛着。

有一天河曲新中举人侯维世行走在商业繁荣的街市上时,抬头仰望东山之顺光秃秃的山梁,再看一看黄河以西陡峭的山峰,一种从未有过的威压让这位举子突然感悟到:这座新修的县城好像缺少点什么?!后来侯维世的这一想法得益于一位江南风水先生。

图片

这位先生告他说:“河曲北、西、南地势较高,惟东垂偏低,县城虽有魁星楼,但五丈之高,不足以抵河对岸北、西、南山势,城周虽有一龙环绕,却东低而不振神威!”

风水先生说:“如若将魁星朱笔高抬东山之上,一者可振东山之势,以禅河曲风水;二者魁星朱笔高抬,可永点河曲人才辈出。”风水先生便为河曲设计了一座高9丈4尺3寸,底部直径1丈8尺的“笔塔”。

塔址就选在东山之巅的烽火台上,烽火台高2丈,顶部直径5丈4尺。在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一座浓缩了河曲人千年夙愿的“文笔”屹然矗立在河曲县城的东山之上,文人墨客意味悠长地呼其为:状元塔;亦或称其:文笔塔;老百姓就像称呼自己的儿子一样干脆就叫:笔尖。

而且据说,每到夏至时分,随着太阳冉冉升起,文笔的影子便会慢慢直入黄河对岸大口沟的砚台上,以天为盖,以地为案,饱蘸黄河之灵气抒写锦绣文章。

图片

文笔塔的诞生让河曲的历史由边关要塞直抵文化之乡。说来也怪,自此以后河曲便有了千百首山曲,有了打坐腔,有了风搅雪,进而有了风靡全国的民歌二人台。

河曲人金榜题名的美梦虽然不可能人人皆得,但据统计,二百多年来,河曲人才辈出,小小弹丸县份,在废除科举考试近百年的时间里,河曲人中进士5人,中举10人,中武进士6人,中武举6人;民国年间河曲担任县长的5人,师级以上的官员8人;新中国成立后,河曲正地师级以上干部30多人。从1961至今,河曲考入名牌大学的就不计其数。

魁星朱笔是否真的指点了河曲文化的发展,这一答案无从知晓,但文笔的修筑至少在精神上鼓舞着河曲人,见证了河曲人下山入川偃武修文的历史。文笔塔成了河曲人的精神家园。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