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走进山西,就会感受到具有独特品性和文化内涵、且被称为北方民俗文化“活化石”的古村落星罗棋布。
山西传统村落名录记载:全省有227个古村落,其中,国家公布的三批传统古村落129个,未被国家认定但具备传统村落条件的98个。
一扇门板、一个戏台、一座石桥、一顶屋檐、一种雕纹……山西每一个古村落都有着讲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历史。
这些古村落都有一种沧桑之感,不仅蕴含着地域风格,记录着乡村变迁,描述着历史风情,折射出百姓生活,更重要的是它有一种历史的穿越和厚重。有道是“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那人去楼空的感怀,物是人非的境遇,曾经辉煌的解读,悠久文化的散落……无不使人们感慨多多,思绪万千。
这些有着千年古道,驿路断桥。石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村落,源远流长凝炼精深的古文化,体现了很强的向心力和凝集性。
那斑驳的墙面,留下了一年又一年的印记,一排排或错落有致的旧屋整齐地排列着,檐角向上轻轻翘起,似乎是一个绝美的笑容。褪色后的砖瓦、石头也倍显沧桑。古村落的神秘却实让人捉摸不透,但是它似乎忍不住了它埋藏了那么久的事,它埋藏了那么多的事,终于再也无法隐遁了,它想要倾诉,它想给这一片天、一片地,娓娓诉说那些古老而神秘的往事。也如同人记忆的大门仿佛一下子就打开了一样。
这处完整的居民建筑群,历经明末到今已有400年的历史,占地3万多平米,依山面水,背风向阳,随势而上,如波涌浪卷,层次感极强,村内有两横五纵七条小巷均匀地把各处院落串联起来,现保存完好的有40多处院落,院院相通,户户相连,楼房院墙不拘一格,样式多变,不同地势随行程序,错落有致,与周边环境十分和谐,防盗、防火、排水、泄洪的各种设施配置齐全且十分巧妙。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洋溢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各种雕刻构思精巧,刻画细腻,被列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碛口镇
碛口镇,位于吕梁市临县。我在去西湾时顺路去过。
碛口镇,占地面积108.78平方公里。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建筑。这里的货栈、票号、当铺等各类商业性建筑和庙宇、民居、码头等,几乎包括了封建制度下民间典型的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有着原始质朴的居民生活形态。
碛口古镇的街道、店铺是清代山区传统建筑的典范。主街道顺着卧虎山,从东开始,沿湫水河西去。古镇后街只有200米长,却转了十八道弯,两边的建筑完全依地形而建,街道都用石头铺砌,店铺都是平板门,门前都有高圪台。在主街道南有二道街、三道街,一条比一条短,形成了梯形的建筑格局。到碛口考察的国内外专家认为:碛口是思想家的殿堂、旅游家的胜地、企业家的金库、艺术家的摇篮。1999年,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花塔村,位于大同市灵丘县,是一个被外人称作“世外桃源”的遗世村落,村子四周都是拔地而起的大山,整个村庄像是被掬在手中。
村子依山傍水,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房屋、院墙大都用石头砌成的,层层石砌的平台上规矩地排列着各家各户的院落,每家院落的门口都少不了一扇木栅栏门。
土岭村,位于晋城市泽州县西南部李寨乡一个小山村。村子静静地坐落在一个半山腰里,四周群峰似涛,山色如黛。村庄民舍古朴宁静,炊烟袅袅如画,沁河奔流不息,像一匹蓝色的绸缎,从山脚下飘然而过。70多户人家就聚居在一个形状像太师椅的山坳里。
骆驼道村
骆驼道村,位于阳泉市盂县,是一个即将消失的古老村庄,一个即将消灭的农耕文明的“活化石”。
这个小山村,依山而建,高低纵横交错,整个村子在绿树鲜花环绕中,显得特别清新和宁静,就像一个“世外桃源”,石头代替砖、瓦、土坯,房屋层层而上,紧贴在山崖上,构成了今天多少人放不下的风景。这种风景美在朴实,美在自然,美在恬静。
这里看到的是遍地石头。房子是石头砌的,道路是石头铺的,田地的地埂是石头垒的,围墙也是石头砌的,还有石头凿的石磨、门墩等。
黄崖洞镇,位于长治市黎城县,身藏太行山间。这里陡峭的山势,奔流的飞瀑,茂密的林木,是一处天然的“公园”,曾是八路军兵工厂所在地。
岳家寨村,又名石壕村,位于长治市平顺县。这个村名还有一段故事,据说是当年岳飞被奸臣所害,其后人被迫从河南汤阴逃难于此,看到这里“山大沟深、人迹罕至、世外桃源”而择居而住,起名“岳家寨”。
岳家寨,群山环抱,巍峨壮观,悬崖峭壁环绕如带,山迴石转,沟豁绵延。
这里所有的房屋均“镶嵌”在山体断层平台之上,呈南北方向布列,东临悬崖峭壁,有“太行空中村”之誉,每到夏秋季节,村子四周悬潭飞瀑,彩虹映日;早晚云雾缭绕,如临仙境,被专家赞誉为“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张家沟村
张家沟村,原名张家坪,位于呂梁市石楼县。这个村,北部高巍宽广,逼近天边。南部低矮窄平,紧连江河。东西两面峰岭接连,蜿蜒曲折,高低起伏,气势磅礴;一条小沟含碧水,泉水汩汩,清流涓涓,既饮且灌,夏热冬温,世之琼浆。
前沟小溪流河涧,河床上柳树稠密,两岸河堤岩石林立,千姿百态,怪石丑石颇多,奇石巨石满滩。坡上草木葱茏,荆棘如线。春来郁郁葱葱,夏至鸟语花香,金秋丰收在望,寒冬树叶凋零,始知枝条粗壮。是一个典型的“鸡鸣惊三县”的村庄。
锡崖沟
锡崖沟,位于晋城市陵川县东南。四周大山,险峰环列,峻岭嵯岈,间或浓云翻滚,雄伟壮美,沟内居民或依山傍水,或临崖跨涧,错落聚散,隐现有致。
村内建筑多用石材,诸如石屋、石桥、石径、石桌、石碾等粗放古朴,“野味浓郁”。“天坑型”的地形环境,使得这里的小气候温和,水量充沛,植被茂密,湖光山色,小桥流水,如至“江南”。
村中穿过一条大峡谷,由北向南伸展,如天坑之地缝,如一条苍凉的时空隧道,无尽延伸,湮没于河南境内。苍劲狂野的险峰峻岭,旷古雄壮的大峡谷,安谧清幽的田园风光。
最值得称道的是锡崖沟人历时30年,用锹镢镐钎在绝壁上修出一条“挂壁路”,他们用汗水、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与大自然抗争的英雄壮歌,被称作“当代愚公,人间奇迹”。
籍心亮,1956年12月出生,中专学历,1976年9月入党,同年11月参加工作。从事财务工作40年,期间任财政局预算股长17年。我与文学结缘于1974年,热爱文学创作,多年来利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作品颇丰,先后有200余篇散文、诗歌见诸杂志和报端,数字、文字两不误。现为代县作家协会理事会成员,2016年12退休。
来源:忻州故事
上一篇:忻口战役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