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里的宁武
上下五千年,浩浩中华史,成语传承至今已成为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瑰宝,在劳动中生成,于文字里化用,活在人们的生活中,刻在人们的脑海中。位于晋西北的山区小县——宁武,是许多成语典故的发生地,许多历史故事、人物与这里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的氤氲瑞气让这颗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1

“骑射胡服思雄才”,这是郭沫若 1961 年游邯郸丛台时追念赵武灵王的诗句。诗中的“骑射胡服”便指成语胡服骑射。此典出自《战国策·赵策二》:“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赵武灵王二十四年(前302),雄图霸业的赵武灵王执政后,既不甘于固守祖宗留下的疆土,更不愿卧榻之侧有一个虎视眈眈的楼烦国存在,于是,开始着手进行军事改革。他通过长期的战争实践,意识到中原人的长袍肥袖远远不能适应战争需要,决定改穿西北游牧民族的服饰,并学习骑射,掀起一场富有传奇色彩的改革——胡服骑射,使赵国的国力和军力迅速提升,相继灭中山、破林胡、逐楼烦,成为威震诸侯的一流军事强国。应该说,胡服骑射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场划时代的变革,从此古代战争形式便逐步由战车和步战为主过渡到了以骑战为主,赵国则是这场变革的发祥地。胡服骑射使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开疆拓土,胡服骑射也使“战国赵武灵王置,治所在今山西宁武附近”(引自《辞海》注解)、以畜牧为主,精于骑射的北戎楼烦部族破灭被逐。胡服骑射不仅表现了赵武灵王注重实用、勇于改革的形象,并且“习胡服、求便利”成了我国服饰变化的一种倾向。

2

成语秋扇见捐,说的是秋凉以后,扇子就被抛在一边不用了,这一成语是旧时比喻妇女遭丈夫遗弃时用的。团扇出现在西汉时期,又称绢宫扇、合欢扇,是当时嫔妃仕女的日常用品。然而在历史上,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势的象征,如唐代王建的词《调笑令·团扇》就写道:“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至于团扇怎么与凄楚悲凉的人生境况有了诸多关联,这一切还须从汉代的班婕妤说起。

班婕妤(前48年—公元2年),西汉女文学家,名不详。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班固祖姑,少有才学,成帝时被选入宫,立为婕妤。作品今存《乐府诗集·班婕妤》中《自悼赋》《捣素赋》《怨歌行》三篇,写她在宫中的苦闷心情。《怨歌行》亦称《团扇歌》,其诗曰:“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西汉鸿嘉三年(前18),汉成帝刘骜在阳阿公主府中见到一位倾城倾国的歌女,就向公主要来做妃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飞燕。此时,班婕妤为避祸自请至长信宫侍奉太后,她在长信宫内听到远处昭阳宫里传来欢乐的喧哗声,而自己只有与身影为伴,仿佛秋天被弃的扇子,孤寂中无人问津,便写了这首《团扇歌》。后世便以秋扇见捐以及秋凉团扇、班姬咏扇等成语作为女子失宠的典故。然而,孤独是人的思考和精神活动不可或缺的条件,孤独使《团扇歌》成为千古绝唱,孤独使“班女扇”扇动万千柔心,孤独使孕育于宁武奇山秀水之间的班婕妤成就了一代诗名。

唐朝李商隐《北齐二首》中有“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的诗句。成语玉体横陈就出自此诗,这便把我们带入了北齐诸帝及“无愁天子”高纬的荒唐故事中。北齐隆化元年(576),北齐后主高纬到宁武天池(当时称祁连池)举行大规模狩猎,期间收到北周军队进攻晋州(今临汾)的消息。高纬本打算回去应对,宠妃冯小怜却意犹未尽,要求再狩猎一场,高纬应允。《北齐二首》之二曰:“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着戎衣。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结果北齐败亡。“玉体横陈夜,国破家亡时”,北齐后主在宁武天池的荒淫行径,留作了历史的笑柄,遗臭万年,而《北齐二首》从此却成为李商隐的咏史名作,流传千古。

3

杨家将的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明·熊大木《杨家将演义》中有如下描写:“(辽将)耶律奚底横大斧,立马于阵前,厉声曰:‘宋将速降,免动干戈。不然,屠汝等无遗类矣。’杨业激怒,骂曰:‘背逆之辈,限死临头,犹敢来拒天兵耶?’言罢舞刀跃马,直取奚底。……又见一石碑,上刻‘李陵碑’三字。……顾谓众军曰:‘吾不能保汝等,此处是我报主之所,众人当为计。’言罢,抛了金盔,连叫数声:‘皇天!皇天!实鉴此心。’遂触碑而死。”成语舞刀跃马释义为“挥舞刀枪,纵跃战马”,比喻奋勇作战,描写的就是杨家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姿。

成语的故事必将随着历史的进程代代更迭,推陈出新似乎也是历史印证了的一条发展规律。而发生在宁武的成语故事,在保持中华文化特有魅力的前提下,演进中催生新花朵,开放时绽放正能量。我们也期待,成语故事里的宁武在中华民族雄浑壮美的历史背景映衬下,焕发出更璀璨的文化魅力。


来源:史志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