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雁门关!

唐诗中的雁门关,既有雄浑壮阔、金戈铁马,又有千回百转、离愁别恨,一次次将我们带回那气象万千的边塞烟云之中......


1
23雁门沧桑
4
5

因世人常按标题误认为诗文描写的是雁门关的战争场景,所以该诗千百年来为雁门关的人文气息与知名度增色不少。其实这首诗作是24岁的李贺约在814年(元和九年)八月前后北游雁门时所作,描写的是唐代名将李光颜在元和年间扫平藩镇叛乱的历史背景,与雁门关无涉。《雁门太守行》虽是古乐府名,但李光颜元和初曾担任代州刺史,李贺以“雁门太守”称誉,可谓一语双关。其时正在潞州(今山西长治)的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帐下做幕僚的李贺未必亲历过那壮观的场景,极有可能是立于代州城头,意象驰骋的遥想之作。

6
雁门关旧影之雾锁雄关

《雁门太守行》的同名诗作多以意象取胜,而并非实景描述,但也有例外。比如与李贺同时代的庄南杰所作的《雁门太守行》描述的就是真实发生在雁门关的一场战斗。

7
8
9

“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用一首《战城南》则为我们描绘了另外一场大战:

10
11
家在长城下  

战争固然是残酷的,但是对于立志报国,特别是有英雄情结的大唐男儿来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壮志难酬,才更加叫人惆怅。

以田园诗见长的“诗佛”王维,也写过一首慷慨的边塞赠别诗——《送赵都督赴代州主得青字》:

12
13
14

而崔颢的好友李颀,在他的邀请下,游览了雁门风光后,写下了同样歌颂开元盛世的作品,也写尽了雁门边塞在盛世背景下的壮观景象。

15

开元年间的著名诗人刘长卿,以五言见长,有“五言长城”之誉。其作品中有《相和歌辞·从军行六首》:

16

刘长卿赞颂雁门将士为“天下人”太平安宁而“白首”沙场的可贵精神。

还有一类存世量较多的题材是“赠别诗”。送友人或上任、或远游、或出征,在表达惜别友情的同时,也截图了雁门景色和边塞风光。

晚唐诗人刘驾,因一位友人未中进士,心情郁闷之际,意北游雁门关散心,刘驾作了《送友人下第游雁门》以相送。

17

刘驾的这位友人叫李殷,最终考中了进士,并在后唐、后晋官居高位。

同处晚唐的诗人李频的《送边将之雁门》则是为镇守雁门关的边将写的送别诗:

18

诗人显然对将军出师雁门建功立业充满了期望,并对将军所率的劲旅给予盛赞。既写出了将军行伍的“旌旗”“鼓角”,又写出了雁门边塞“落日黄云动”“阴风白草翻”的秋冬肃杀气象,语气雄壮,浑然天成。

李频送别的这位将军,我们无法得知姓名,但时隔不久,落第后的李频北游雁门关时,与将军再次相逢,写下了《朔中即事》:

19
20
21

因为当时的许棠考了20多次却屡试不第,终日为功名奔波,家境困难,落魄潦倒,经常靠好友接济。听说马戴喜交文友,前往投奔。路经雁门关时,许棠登关独望,看到的是朔雪厚积,断野飞尘的肃杀景象,虽已是早春,但边塞的春色却依然带着寒意,偶尔有巡骑经过,更添孤独之感。雁门关的景象抒发了“愁人”的复杂心绪。

晚唐著名诗人罗隐同样热衷功名,生逢乱世,十次赴考,未中一第,史称“十上不第”。约在859年(大中三年)—870年(咸通十年)间,落第游晋时,夜登雁门关城楼,感慨而作《边夜》:

22

罗隐以漂流不定的浮萍自比,感叹光阴如流水而逝,自己背井离乡,却难觅知音,报国无门,不禁泪洒雁门,大有英雄末路之叹!

提及唐诗,李白是绕不过去的人物,自号“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诗仙”对于雁门关这样一座北塞名关自然也没有错过。

公元737年(开元二十四年)八月,李白在好友元丹丘的邀请下,游历了雁门关。当雁门将军带李白和元演出关打猎,将军跨上战马带着猎鹰,架鹰捕猎。只见将军的飒爽白鹰冲天而起,敛翅而下,猎得兔子便骄傲地献给马上主人,然后又乖乖地蹲立将军的肩头,静候再次奉命出击。一连几次,每发必中,这样的场景令头一次见这阵势的李白惊呼了起来:

23

兴致极高的李白立时口占出这首五绝——《观放白鹰》,赠与雁门将军,作为雁门之行的回报。

一次匆匆游历,“诗仙”的身影和诗句永远留在了雁门古关,而雁门雄姿、塞上风光也给李白留下了至深的印象。难怪他在《山鹧鸪词》中,竟以鹧鸪自喻,将雁门关视为心灵的归宿。

24

这是李白一生中为数不多的一首寓言诗,用富于戏剧色彩的手法描绘了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一只小鹧鸪嫁给了燕山(今北京北部)的大雁,大雁正准备衔着鹧鸪飞向雁门关的老家,而山鸡野雉都来劝小鹧鸪说:北方的鸟儿们总是欺负南方的小鸟,雁门关的严霜像刀枪剑戟一样锋利,那里纵使有梧桐树也难以栖息。小鹧鸪听从了劝告,决心誓死不跟从大雁,说完后无助地嚎啕大哭、泪满衣襟。

该诗约作于752年(天宝十一年),因为这一年,有人邀请李白赴幽州入幕僚。李白到了幽州后,发现了安禄山的谋反迹象。于是满心希望落空的李白毅然回归江南,这一年李白49岁。他怀着忧郁的心情创作了这首《山鹧鸪词》,诗中的李白以鹧鸪自比,字里行间充斥着自己无助的心态和伤心的处境。

李白关于雁门关的诗作不光有自己的游历见闻和心情抒发,也有对边地将士和战情的关注和见解。《古风五十九首》第六篇就是这样的主题:

25

北方的马儿不愿意到南方生活,南方越国的禽类也不恋眷北方的燕京栖息。这些都是遗传习性和长期的生活习惯所决定。你看边疆的战士们,以前只是在雁门关一带,如今却深入到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埋葬祖先的远远的北方腹地。那里的环境更加艰险,条件更为恶劣,有功却难以得到奖赏,忠诚却难以得到宣示,诗人借汉朝李广到死未封侯的悲凉结局,为戍边将士鸣起了不平。

唐代的乐工歌伎与文人之间默契合作,为诗歌的广泛传唱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一些好诗通过乐工歌伎的“二度创作”,可以成为传唱一时的流行歌曲。

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西凉(甘肃)都督郭知远向朝廷进献了一套《凉州宫调曲》,其中有一首《凉州歌》,到了785年(贞元元年),此歌经过乐府加工,再此进献于皇宫玉宸殿,可见这首《凉州歌》是当时宫廷上下的流行歌曲。

26

琅琅上口地唱出了雁门关的深秋景象。此诗虽为郭知远所献,但作者却是因“笑里藏刀”闻名的奸臣李义府(公元614年至666年),李义府虽做人差劲,但其文才却不容否认。这首歌词能在其身后百年仍然成为流行歌曲,曲韵固然重要,但其文辞也很是关键。 

而另一首直接出自歌伎之手的作品在当时也是风靡一时:

27
28
29

一位妇人倚在窗前等着在雁门关征战的丈夫的消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却杳无音讯。

30

想到了雁门关的环境、气候的恶劣和战事的频繁。冬去春来,杏花又红,闺房却依旧“锦屏空”,读来令人柔肠寸断。

唐诗中的雁门关,既有雄浑壮阔、金戈铁马,又有千回百转、离愁别恨,一次次将我们带回那气象万千的边塞烟云之中......
来源:美丽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