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故事】​因宿冕命名的“主事巷”
1

在忻州古城主街南北大街的东侧,有一条和主街并行的南北走向的巷子,以十字街为界,朝南的叫南主事巷,朝北的叫北主事巷。为什么叫主事巷呢?因明代时期,忻州城南主事巷有宿冕的故里,宿冕曾担任过朝中的户部主事,所以就把这条巷子叫作“主事巷”了,那么十字街以北相对的巷子自然就成了北主事巷了。


2
由于宿冕距当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所以一代一代的后人们也就逐步淡忘了,再者平头百姓对古代的职官也缺乏了解,对“主事”一词大多不知所云,因此对其解释就出现过很多笑话。据说,上世纪的50年代,有一位外地干部向一位古城的居民打听其“主事巷”的来历,这位居民文化不高且还不懂装懂地信口说:“这一带早年是卖小猪的一个集市,所以就把这条巷子叫成‘猪市巷’了。”(主事的谐音)。那位外地干部听了苦笑着摇了摇头,显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3
有一则故事是这样传说的:古代有一个州官,是个“妻管严”,不管大事小情都听老婆的,就连审案判案对犯人打多少板子也要听帘后老婆的指使。胡乱判案难得公正,搞得百姓怨声载道,但都敢怒而不敢言。这天,这位州官路过一条巷子的一个大户人家,看到门口一个十四五岁的男童穿一件浅色马甲,胸前赫然写着“主事”二字。再一细看,脖子上还挂着一大串钥匙。州官觉得奇怪,便随口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带这么多钥匙?”男童爽快地回答:“我叫“主事”,我也是这所豪宅大院的主要管事的。”州官又好奇地问道:“你们家没有大人吗?为什么让你一个毛头孩子主事呢?”男童正色道:“谁说我家没有大人!我爷爷生了三个儿子,我父亲辈每家又生下三个儿子,现我们家除我爷爷年迈外,尚有三个儿子和九个孙子,我是孙辈中最小的一个。”州官听了更好奇了,接着又问:“那为什么不让那些比你大的来主事呢?”男童不慌不忙地说:“这是我爷爷定下的规矩。爷爷觉得他们都成过家了,成家后难免要听老婆的枕边风,那样家庭就容易闹矛盾,所以让我这没娶媳妇的来主持家事呢。”州官听了这番话后若有所悟,从此后也不再让老婆干预公事了,同时他还把这条巷子命名为“主事巷”。
4


其实,以上这些传说都是子虚乌有,最准确的说法就是因宿冕而来的。


宿冕,字仲文,自幼聪明好学,先考上秀才,又于明永乐丁酉年(1417)考上举人。走上仕途后曾任河南上蔡、江苏上元等地知县,因其政绩颇佳,被调回朝中任户部主事。后又升任户部郎中,后辞官归里居住在主事巷中。
5


历史上明清之际朝廷下设的六部,户部主管财政、税收、民政等工作,机构最为庞大。官员也较其他各部为多。长官是尚书(正二品),其次是左、右侍郎(正三品),再下来依次是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属官,主事为正六品官。

有关坊间传说宿冕的故事很多,待整理完善后再讲给大家听。

2022.10.20.


作者简介:


6

张六金,忻州市忻府区人,1947年生,大专学历,曾从事农业植保和新闻工作。老年钟情于地方文化研究。现任忻府区作协顾问,忻州遗山诗社副社长,忻州傅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忻州市傅山文化非遗传承人。

来源:忻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