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曾经全是森林和草地

河曲曾经全是森林和草地

文字/刘喜才


据有关文献记载,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河曲地境仅有少许林地变成农田,大部分地貌仍为茂密的森林和草地。


1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河曲因偏远林密,一直未设县治,森林、草地、田园保持原状。

2


宋《续资治通鉴长编》载:“火山(河曲)、宁化(宁武)之间,山林饶富,财用之薮也,自荷叶坪,芦芽、雪山一带直至瓦窑坞、南北百余里、东西十余里、林木薪炭足以供一路”。金、元时,元好问在《过晋阳故城书》中,描述太原周边“风林哨声、逶迤叠翠”。可见河曲之地林草丰茂,一派丛林美景。


3

明、清时期,明成祖定都北京后,为了抵御外侵,沿长城大肆营建边防工程,戍边屯垦,九边重镇中河曲就是一边之部分,这一带被大肆毁林。


到明英宗时,又错误地采纳了“烧荒”政策,其目的是为了“纵火焚烧,使胡马无水草可恃”,竟每年“各出塞三五百里烧荒哨了”。如此连年“烧荒”,使长城外(包括内蒙古的森林草原)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失去了复元的生机。
4


清代人口迅速增加,自康熙以来,无休止地盲目扩大耕地,鼓励拓垦烧荒、焚烧山林。到后来,“山石尽拓为农田,忧不敷耕种”。这样,越耕越穷,越穷越垦,结果山林尽毁,一片荒凉。乾隆、嘉庆后,粮食已不能自给。剧烈摧残森林植被,致使森林趋于殆尽而终至接近消亡,灌草植被也。开始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极其严重,昔日的郁郁葱葱到如今大面积荒山秃岭。大肆毁林带来了严重后果,到明清后期已是“十年九旱”的困境,灾情越来越严重,受灾面积越来越广,最终形成了咸丰年间“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的悲惨景象。


作者简介: 


5

刘喜才,号东门橹夫,河曲县图书馆原馆长(大学文化、副研究馆员)。自幼爱好文学、书画艺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毕业,九十年初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人自考大学毕业。先后研读于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中国画创作高研班,师承著名画家张怀勇、胡小敏、沈胄、张同逸,受教国家画院著名画家、哲学博士、书法家魏广君先生,九次入展山西省美术作品展览,获山西省首届工笔画展览优秀奖及《山西水利》杂志封面、《中国画家作品收藏年鉴》。曾任河曲县文史资料委员全主任,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论著、史志、小说等书籍八部,学术论文在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八篇并获一等奖三次,其中一篇在全国交流,总字数近300余万。现为人大画院雲奕学馆魏广君工作室画家、张怀勇山水画工作室画家、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工笔画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河曲河灯会传承人、忻州师院区域文化研究所研究员,2005年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来源:忻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