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塔 岁月永恒
 关注“忻州门户网”,忻州人文风景很全了

图片

阿育王塔又称“白塔”,坐落在代县东大街圆果寺院内,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原为木质结构,史籍《圆果寺塔记》中对此也有记载:“始于隋,庚申改元仁寿,天下道场分布舍利,建诸灵塔,务尽诚敬。”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木塔改建为砖塔,造型秀美,雄伟挺拔,雕艺高超,是中国藏式塔中之佳作。

  阿育王塔由主塔和附属小塔组合而成,总平面呈八角形,建在同一长方形基台上。塔基南北长50米,东西宽30米,高1.5米。主塔建于塔基正中央,为圆锥体,佛教藏式造型,平面为圆形,周长60米,高40米。塔身上施曲尺形弥座,座上承刹杆。主塔底层四隅各附建一座六角形亭状小塔,小塔环抱主塔,之间有一条宽1.36米的内回廊作为连接,高低错落,主次相依,精巧华丽。各斜面有影刻的破子棂窗,转角处还有砖砌的倚柱,柱上配置阑额。四面的附塔联墙构成主塔副阶,中间辟有圆拱门,单檐布瓦顶。

  主塔壮观秀逸,是一座楼阁式建筑,共分四层,各层檐下均配有砖砌仿木结构斗拱。一至三层平面为八角形,底层北壁开门,中部设砖制斗拱,各正面辟拱形券门,侧面雕有斜棂假窗、方形佛龛,沿正中的石踏垛可登至二层南门。二层檐下设斗,外为副阶周匝,每面三开间,当心间为方门,次间为正方格或六棱格方棂窗,塔心室顶部为十字形覆斗藻井。三层不设副阶,与二层相同均设平座,八面八根角柱,正面以青石砌方门,其余皆设假门和斜方格棂条坎窗,檐上各拐角处雕有力士像,以承托塔身的四层。第四层平面略呈圆形,外观如同一圆锥体,高度约占全塔通高的三分之一。该层既是塔的主要部分,又是塔的精华所在,内檐塔室供奉有两尊石佛,外檐以八面八角垂线为中心,交错彩塑菩萨、力士、狮、象以及楼台亭阁等形象,如同一个庞大的雕塑艺术群,题材广泛,构图新颖,排列有序,做工精巧,尤以动物造型最为逼真,凶猛的狮子、彪悍的大象、活泼的青蛙……无一不生动传神,活灵活现。四层上端覆八角亭式塔檐,再上则冠以八角攒尖形塔刹。

  阿育王塔将古代建筑、艺术、宗教熔于一炉,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有极高的文物价值。缓缓走近,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人们不由地被它典雅的造型、恢弘的气势深深震撼。“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梁思成在著作《图像中国建筑史》中对其亦有评述:“这座塔的须弥座呈圆形,与塔身的比例比通常大得多,造型简洁有力。上层须弥座的束腰收缩较多。它的塔肚轮廓柔和,十三层的底部又有一圈须弥座。塔形通观稳重雅致,可以说是中国现存瓶状塔中比例最好的一座。”

代县阿育王塔自隋朝初建以来,历遭劫难,屡毁屡建,一直保存至今,成为中华古塔中的瑰宝。清风徐来,刹顶装饰的盘盖金铎轻轻晃动,响起铃声阵阵,向芸芸众生传递着袅袅佛音,金顶宝珠也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为世间勾勒出一个金色的佛国世界。


来源:忻州网

【作者简介】米广弘 山西文旅宣传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