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代县雁门关
 关注“忻州门户网”,忻州人文风景很全了


图片

门关,又名西陉关,地处山西省忻州市和朔州市的交界处,

位于山西省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

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

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2001年,雁门关(长城/雁门关段)

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图片

图片

图片

雁门关是古代宋明两代的历史标志,

一说雁门关,人们马上想到宋代杨家将为国前仆后继的故事。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

“九塞尊崇第一关”

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

是大雁南下北归的主要中部通道之一。

雁门关前的杨家将群像(下图)

图片

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

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

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

关有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

门额分别 雕嵌“天险”、“地利”二匾。

东西二门上曾建有城楼,巍然凌空,内塑杨家将群像,

并在东城门外,为李牧建祠立碑,

可惜城楼与李牧祠, 均在日寇侵华时焚于一旦。

傅山先生所书的“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对联也已化为灰烬了。

但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仍写出了雄关的豪迈气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流传至今。

图片

雁门关由关城、瓮城和围城三部分组成。

关城城墙高10米,周长约1公里。

墙体以石座为底,内填夯土,外包砖身,墙垣上筑有垛口。

关城的东西北三面开辟了城门。

门洞用砖石叠砌,青石板铺路,门额位置上均镶嵌了石匾。

东门门匾镌刻着“天险”二字,

门上建“雁门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设回廊

西门门匾上刻“地利”二字,其门楼为杨六郎祠

北门其实是瓮城的城门,门额书刻“雁门关”三字,

两侧镶嵌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东西门楼都已被毁,

北门也坍塌成了一处豁口。

图片

雁门关的围城随山势而建,周长5公里多。

城墙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

向北则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合围处建有城门。

围城以外还筑有3道大石墙和25道小石墙,起到屏障的作用。

雁门关两侧群峰挺拔,山势陡峭,

中间夹一小路盘旋曲折,穿城而过。

关城正北的山岗上有明清驻军的营房旧址,

东南有练兵的校场。

西门外有关帝庙。

东门外有靖边祠,祭祀战国名将李牧,

现仅存石台、石狮子、石旗杆和数通明清碑刻。

图片

关城以西的旧关城俗称为铁里门。

两关之间用石砌长城相连,并建造了敌楼、烽火台等,

形成一组完整的防御体系。

在旧关城附近有一段明代建造的白草口长城,

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长城段之一,

该段长城全长5033米,墙高6-8米,底宽5米,顶宽3米。

每隔120米左右,便建烽火台和敌楼各一座,

在险要的地段,还设置了堡寨、壕沟和暗门等。

它的东西两端向北延伸后,最终与外长城相连。

图片

在关城周围和山下还有关署、东城兵盘、西城兵盘、点将台、

六郎城、新广武城、旧广武城等六十多处明代遗址和遗迹,

也都是雁门关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

雁门关是“外三关”中最大的一关。

附近峰峦错耸,峭壑阴森,中有路,盘旋幽曲,穿关城而过,异常险要。

古时防备十分严密。

关下的雁门山北麓,还建有新旧广武二城,为山外防御据点。

旧城建于辽金时,东西长约300米,南北长约500米,

有三座城门。现存城墙尚完好。

新城与关城同时建,紧贴雁门关北口,

依山修建,周长1.5公里,

一半坐落在半山坡,一半修在山前洪积扇上。

北门外又筑有北关,

此外,关外还筑大石墙三道,小石墙二十五道,隘口十八个,以增强防御力量。

明代内长城横于关北,彼此钩连,形成严固的防御体系。

今明长城仅存遗迹。

图片

雁门关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古时塞外北方民族入侵内部的渠道,

所以,自古为边防戍守要地。

雁门山是山西吕梁山脉北支云中山向晋东北延伸的部分,

东与恒山相接,

略呈东西走向横亘于晋北大同盆地与晋中忻代盆地之间,

海拔15O0米以上,构成南北之巨防。

而它又是断块山,峭拔险峻,难以攀越,

这更增强了山北山南的隔离性,

以致山北地区在历史上长期为汉族统治势力所不及,

而为北方诸民族所占据。

雁门关北通晋北重镇大同,远至蒙古高原,

南通晋中重镇太原,可转达古代政治中心区中原和关中,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