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这家茶具博物馆里藏着“万里茶道”

广告推广

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是个技术问题

关注“忻州门户网‘,忻州人文风景很全了

      忻州古城东门,巍峨雄壮的城门楼三层飞檐歇顶,在南北两侧坚固城墙的烘托下高高耸立。始建于明代的“永丰门”,寄托着先人们期望百业兴旺、物产丰饶的美好愿景。朝霞璀璨,紫气东升,这里最先感触到城野碧绿的青春气息,最先接受阳光漫过山峦喷洒出的祥和紫气。于是,沿城门笔直西延的东大街就成了一条充满浓郁古风的古玩街。城门楼下,东大街最东端,一座古朴雅致的“紫庐茶具博物馆”更让人眼前一亮。
结缘紫庐品茶香
驻足门外观赏,入眸是一座顶部呈半圆形的中西结合二层楼建筑,正中门楣上悬挂着曲润海先生题写的匾额——“忻州紫庐茶具博物馆”,两侧楹联“结庐存紫气读书山下,雅集品清茶牧马水边”彰显出博物馆的人文雅韵,而“北方古陶瓷研究学会”“忻州市万里茶路研究会”的标牌,又让人对紫庐博物馆心生景仰。
走进博物馆一楼展厅,映入眼帘的是南面墙壁上大幅万里茶道图,山幽水曲,栩栩如生。其题跋为:“万里茶道是专营茶叶贸易的国际商道,勤奋节俭明理诚信,精于管理勇于开拓的晋商精神是留给我们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在中华贸易史上,除了丝绸之路,最具影响力的就是万里茶道,它南起福建武夷山,北至恰克图,最后直达圣彼得堡和莫斯科,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史上都曾经产生过深远影响。
1
万里茶道路线示意图
继丝绸之路后,万里茶道是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萌芽于唐代茶马互市,兴起于明代边关军事后勤供给,鼎盛于清代,也是以山西商人为先锋和主力军的专营茶叶的贸易商道。全长1.4万公里,从南北上,沿途主要经过福建武夷山的下梅村、江西的河口、湖南的安化、湖北的羊楼洞和汉口、河南的社旗镇和孟津渡口,穿越太行山大峡谷进入山西晋城,途经晋商故乡祁县、太谷和榆次,北上晋北,经忻州、崞阳和阳明堡,翻越古道雁门关,在这里少部分向西沿走西口通道,经右玉杀虎口去了归化(今呼和浩特),大部分经应县、大同到达“塞上重镇”张家口,然后沿张库大道直达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和恰克图(现为俄罗斯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南部城市)交易,俄商再转运至圣彼得堡。这条茶道从清雍正六年(1728年)《中俄恰克图界约》签订直至20世纪20年代晋商外贸商号陆续关闭,繁荣昌盛近200年。
紫庐茶具博物馆内一组封闭式的玻璃展柜,里面陈列着有关茶的各种版本重要著作,如“茶圣”陆羽的《茶经》、“茶仙”卢仝的《卢仝全集》、赵佶的《大观茶论》、日本禅师荣西的《吃茶养生论》以及一些忻商记录的茶贸易往来账本、杂记文献,此外还有万里茶道武夷山、湖南安化生产的各种青砖、木砖、花砖等砖茶实物。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图版是“忻州与茶”专题,从万里茶道进入忻州地界的局部图,到繁峙金银器、酒楼宴饮图,再到“晋商领袖”程化鹏的人物介绍,重点突出,图文并茂,是博物馆一大看点。
博物馆二楼大厅,精准的文字配以500多件瓷器茶具文物,重点展出山西及北方古陶瓷茶具实物,为人们讲述中华古老的茶文化演变史。文献与文物相结合,拉近了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整个展览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发轫期——粥茶法,先人把茶叶像煮菜叶一样煮成菜汤后喝掉,故名“苦茶”;第二部分,成熟期——煎茶法,唐代人们已经开始把茶叶压成茶饼,喝茶时捣碎,放上调料在火炉上煎煮;第三部分,兴盛期——点茶法,喝茶时将茶饼碾碎,用温度很高的水冲入茶具中饮用;第四部分,普及期——泡茶法,明清时期人们开始懂得如何保留茶叶的自然天性,紫砂壶等茶具出现,并沿用至今。
忻州不是产茶区,但也有两种天然野生茶叶,即五台山金莲花与芦芽山岩青兰,现已列入“山西药茶”重点扶持产业,博物馆对此亦进行了专门介绍。

以茶为媒传文化

2
紫庐茶具博物馆秉承唤醒历史记忆,增强忻州人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好传承晋商“开放创新,合作共赢”的核心精神,顺势而生,顺时而立。博物馆一开馆就受到广大茶艺爱好者、收藏家及古玩家的推崇,大家在赞赏紫庐博物馆是别出心裁的茶文化高地时,都会说起张玉全馆长。
张玉全,岢岚县人,出生在农民家庭,幽幽岚山孕育了他广博的胸怀,在忻州参加工作后,闲暇之余喜欢到古玩集市上走走看看。从2000年起,他不再满足只是摸摸、看看,开始着手搞收藏,瓷器、字画、古书……只要是价格合理的古玩,手里有余钱他就买下来。后来在健康街、九原街都开过古玩店,开店时深感知识不足,又报名参加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培训,学习瓷器鉴定,是忻州市最早的职业高级瓷器鉴定评估师,曾作为专家参加过全国许多瓷器鉴定活动。
张玉全喜欢品茶,对古茶具爱不释手,特别是了解了万里茶道以后,对茶文化越发情有独钟,想方设法收集古茶具,研究茶文化,学习茶艺术,目前已是中级茶艺师。把盏品茗是一种仪式,茶器是泥与火的锻造,茶叶是木与水的绸缪。茶叶盛产于南方,烧造茶具的窑口却遍及全国各地。山西历代都有烧造的饮茶器具,五台山出土的唐代金银茶具及岩山寺饮茶壁画,无不说明中国的饮茶文化是“千杯茶映千杯月,万里云托万里天”。
晋商是沟通万里茶道的关键所在,忻州是万里茶道重要的节点城市。晋商在万里茶道上起着承载作用、桥梁作用,晋商的发展推动着万里茶道的繁荣,万里茶道也让忻商有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缘。说到晋商,需提及一个人——程化鹏。程化鹏(1824—1892),字雨如,忻府区人,自小在归化城习商,成年后主要经营内地茶叶转售俄国的生意。彼时中俄已在恰克图建立贸易市场,并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中方由理藩院派驻一名监视官进行管理。中俄贸易需要由理藩院驻张家口官员签发信票,无信票则视为走私,且信票只能使用一次。茶叶贸易获利丰厚,商人趋之若鹜,后来者领不到信票则谎称入蒙古经商,实则去往俄国交易,这种行为常常受到中俄双方打击,往来客商蒙受巨大损失。程化鹏看到这一规定的弊端,毅然赴京上书理藩院,陈述中国茶叶出口之利,列举信票制度的种种弊端,并指出“大非国家保商裕饷之本旨”,请朝廷放宽贸易规定,允许更多茶商赴恰克图与俄国人直接交易,同时明确规定税制。朝廷认为程化鹏所奏既可免除官府对商民的盘剥,又可增加税收,批曰“可行”。从此之后,归化、多伦等衙门都可发放信票,允许茶商将茶叶运至恰克图等地与俄国人直接贸易。朝廷为嘉奖程化鹏的上奏之功,还特准其代发信票。由此,恰克图的山西商号迅速翻倍,增至120多家。茶叶销售额也逐年增加,由年输出额600万卢布增加到1000万卢布以上。程化鹏之举大受山西商界赞誉,被称为“商家领袖”。
在不断探究古陶瓷文化、茶文化的过程中,张玉全找到了一个契合点,创设一家茶文化博物馆,既能宣传古陶瓷文化,又能宣扬万里茶道和晋商精神,让更多人了解前辈们艰辛创业的史迹,继承和发扬万里茶道上的晋商精神。于是,他着手创办紫庐茶具博物馆,以展示山西及北方古陶瓷茶具、万里茶道及茶马古道老茶叶为主,宣传茶文化、茶历史、茶文物。经过一年多的准备,投资近千万,在2020年初揭牌开馆,并于2021年12月在山西省文物局备案,免费向游人开放,完全公益化。茶文化博物馆在全国不超过十家,北方几乎没有,紫庐茶具博物馆可以说是填补了北方研究茶文化的空白。
3
谈及博物馆今后的发展方向,张馆长说,他的想法是通过茶文化博物馆更多了解万里茶道,待时机成熟,重走万里茶道。博物馆今后的发展方向仍是茶具茶叶,通过复原古代茶具,仿古烧制宋代茶具,用古方压制茶叶,开发文创项目。开馆以来,已迎接往来客商几万人次,举办过紫砂艺术节以及“寻宝鉴宝”活动,老百姓与大师面对面交流,体味鉴赏器具承载的古风古韵。
同时紫庐茶具博物馆拟与太原博物馆进行大型联展,以助力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太原与忻州在历史上就是紧密联系的,特别是明清时期,两地作为万里茶道上的重要节点,在促进全国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方面有突出贡献,此种意义与今“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正好相承相接。紫庐开紫气,茶道兴茶商,今年适逢万里茶道申遗的推动年,在这两大时代背景下,举办联展意义非凡。


来源:忻州记忆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