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是山西走向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
五台山是山西走向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

王志

1

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和普陀山,号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而五台山位居首位,有中国佛教“首府”之称。五台山是文殊道场,四川峨眉山是普贤道场,文殊和普贤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两大胁侍菩萨,而文殊居于上首。安徽九华山供奉地藏菩萨,浙江普陀山供奉观音菩萨,这样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分别供奉四大菩萨,亦称四大道场,各具特色、交相辉映,共同形成了灿烂多姿的中国佛教文化。

一、佛教首府:造化钟神秀

五台山拥有独特的地质资源和地理环境。五台山位于北纬38°55'-39°66'、东经113°29'-113°39'之间,横跨山西、河北2省,近邻北京、内蒙古,方圆500余里,行政管辖面积达436平方千米。五台山大约形成于25亿年前,山体高大夷平,拥有东西南北中五座台顶,最高的北台叶斗峰海拔3061米,是“华北屋脊”,也是太行山脉最高峰。最低的南台锦绣峰,海拔也达2486米。中台亦名翠岩峰,西台又名挂月峰,东台美曰望海峰,而五台中间称为台怀,即五台之怀抱,也就是五台山寺庙聚集区。五台山5个台顶上皆有寺庙,还有五台以外的台外寺,历史上五台山寺庙建筑群非常庞大。由于五台山气候高寒湿润,还有“万年冰”一块,所以又名“清凉山”。
五台山特殊的地质条件,孕育了特色鲜明的动植物种类。计有维管束植物97种、354属、595种,自然植被分布垂直变化,是亚洲大陆东部具有代表性的山地植被生态景区,其山顶的亚高山草甸景观与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景观极为相似,是华北山地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类型。

五台山的药用植物十分丰富,中草药种类达300余种。观赏花卉植物458种、125属。饲用植物74种。另外,五台山还有大型真菌71种,五台山蘑菇相当有名。

五台山的野生动物种类也很丰富,有昆虫117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就有豹、石貂、麝、扫雪、青羊、豹猫等;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有金雕、勺鸡、大鵟、隼科、雕鸮等。

五台山实际上也是一个地质和动植物资源公园,拥有丰富的矿产、林草、冰雪及水资源,避暑胜地更是名不虚传。正是因为五台山号称清凉山,到达五台山的佛教徒感觉它与佛祖向往的“雪山”相似,更为奇异的是,佛教徒看了五台山的地形,认为五台就像佛菩萨头上的螺髻一样,台怀镇的菩萨顶恰似印度佛祖出家修行的灵鹫山一样,于是在此建立“大孚灵鹫寺”,由此种下了佛教深深扎根五台山的机缘。综上所言,地质与地形环境造就了五台山佛教文化的最初根基。

二、清凉世界:佛缘结五台
2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印度,后来在西域诸邦国中传播,并开始影响和传入中国。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成为历史上的“凿空”之旅,有可能已经接触到佛教。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派使臣蔡愔(读音yīn)到西域大月氏邀请天竺沙门摄摩腾与竺法兰2人到中国传教,他们用白马驮载佛经及释迦牟尼佛像,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东汉都城洛阳。明帝为此专门在洛阳东郊修建了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佛教才算正式传入我国。

五台山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极其重要性,所以造就了它在宗教政治上的特殊性。五台山雄踞雁代,坐北俯南。环基周围,逶迤五百余里,奇峰叠嶂,寺庙林立,钟灵毓秀,景色宜人。加之夏无炎暑,气候凉爽,奇花异草,赏心悦目。同时,五台山巍峨壮丽,气势磅礴,北陵紫塞(雁门关),南拥中原,盘踞四关之中,遏万里之烟尘,为大国之屏蔽,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它处在长城脚下,位于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屏藩着北方边疆的内环,也维系着蒙藏人民的团结。因此,历史地形成了显密两宗共同修行的格局,五台山上青、黄二庙杂处,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共同发展,因而更显示出其神圣性。其极盛时,成为汉、满、蒙、藏、土等各民族共同尊奉的佛教圣地。五台山佛教以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特殊地位与功效,在北方地区民族团结与融合问题上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说长城是民族对抗的产物,那么,五台山就是民族融合的象征了。由此,它就自然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视。翻开五台山各大寺庙的史册,第一页上总是赫然写着“敕建”二字。从北魏孝文帝在山上建立避暑胜地开始,隋炀帝、宋太宗、元英宗、清圣祖、清高宗等都驾幸五台山。如唐太宗、武则天、明太祖等,虽没有位莅,仍有敕赐名额、御制诗文等。至于历朝历代皇帝、皇后遣使札礼五台山,更是从未间断过。达官显贵、名人雅士,纷纷效尤之状,更是不胜枚举。因此,礼赞五台山的碑文、诗歌、游记、文章、题刻等,如汗牛充栋,形成了雄厚的文化积淀,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佛门常会龙门客,禅林时集翰林人”,正是五台山历史的真实写照。

三、文殊道场:智慧五台山
3
五台山是世界佛教文化中著名的文殊道场,其文殊信仰的形成与弘传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历史过程,最终与五台山佛教文化融为一个整体。文殊信仰与五台山联系在一起,其纽带是“清凉山”,这与《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关系密切。《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卷一说:“此文殊师利有大慈悲……佛涅槃后四百五十岁,当至雪山,为五百仙人宣畅敷演十二部经,教化成熟五百仙人,令得不退转……是文殊师利,有无量神通,无量变观,不可具记。若有众生但闻文殊师利名,除却十二亿劫生死之罪;若礼拜供养者,生生之处恒生诸佛家,为文殊师利威神所护。”该经所说之“雪山”被后世演化为“清凉山”。这样五台山就成了文殊道场。
最早关于五台山与文殊关系的载述可能是唐高宗龙朔二年(662)会赜所撰《清凉山略传》一卷,但已散佚!现存最早将五台山视为文殊应化道场的著作是唐麟德元年(664)道宣所撰《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一云:“文殊师利与五台山仙人往清凉山说法,故此山极寒,不生树木,所有松林森于下谷。山南号清凉峰,山下有清凉府,古今遗基见在不灭。”卷二又曰:“有五高台,上不生草木,松柏茂林,森于谷底,其山极寒,南号清凉山,亦立清凉府……中台最高,去并州四百里,望如指掌,上有小石浮图,其量千许,即魏文帝宏所立也。”道宣通过会赜把“雪山”由“其山极寒”附会成“清凉山”,成功地把文殊师利在“雪山”演说法、点化五百仙人的场景移植到了五台山,从此为五台山作为文殊道场打通了最后的关节点,畅通了道路。

道宣在所撰的《续高僧传》卷二十曰:“又闻五台山者,即华严经清凉山也,世传文殊师利常所住处,古来诸僧多入祈请,有感见者具蒙示教。”所谓“华严经清凉山”即《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菩萨住处品》所言:“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华严经》在五台山的广泛传播,也证明五台山已成为文殊道场。

四、圣境五台:归来不看庙
4
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长达两千年之久,而文化资源的积累已到了极其丰富的地步。
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五台山佛教活动的第一次高潮。唐代五台山佛教活动达到鼎盛时期。明清时期又是一个繁荣时期。“信手拈起一茎草,总是金毛狮子威。”五台山历史上就有了“清凉胜境”“佛国”“福地”和“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等一系列美誉。尤以“山辟最早,境地最幽,灵贶最赫”冠于三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之首。北齐时,五台山寺庙号称200余座。唐大中年间(847-859),可查到有名者64座。唐朝最鼎盛时达到360余座。宋嘉祐年间(1056-1063),著名者72座。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碑刻载有90座,分4个等级,其中大寺12座,五顶寺庙5座,诸山中小寺庙39座,诸山丛林静名34座。清初续修《清凉山志》收集寺庙104座,其中台内寺庙68座,台外寺庙36座。清末,五台山诸寺中有十大青庙、十大黄庙之称。全山青、黄二庙中,为首者称五大去处(禅林),其中包括青庙3座(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黄庙2座(菩萨顶、罗睺寺)。1956年普查,发现寺庙124处。其中青庙99座,黄庙25座。20世纪80年代进行文物普查,发现台内寺庙42座,台外寺庙150余座。菩萨灵迹有金刚窟、玉华池、秘魔岩、焚仙山等数十处。所以,历史上流传有“五台归来不看庙”的谚语,说明五台山寺庙多,且时间久、规格高、品种全、样式新。真的是“游观之士,四海云驰;栖寂之流,千岩星布;明王圣主,代为兴福之场;列宰名臣,屡有思真之咏。”
在五台山寺庙群中,保存着11个朝代的菩萨像146000余尊。梵、日、汉、藏、蒙、满6种文字的经书54500册。8个朝代的壁画2380平方米,石雕1629幅,石碑1368通,联匾146块,梵钟78口,石幢47个,宝塔150余座,汉藏乐器3045件,牌楼23座,石狮147个,悬塑487平方米,传说故事200余个,古今诗歌1500余首,灵迹100余处。此外,还有丰富多彩的佛教音乐、舞蹈、武术等。

五台山荣膺“中国佛教的缩影”“中国建筑艺术的历史长廊”“中国宝塔艺术展览馆”“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历史画卷”“中国佛教音乐活化石”“世界佛教文殊信仰中心”等美誉,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文化瑰宝。

五、千年佛国:帝王多青睐

5

康熙御笔“五台圣境”
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繁荣发展与历朝历代皇帝的扶持是分不开的。北魏政权是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最初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云冈石窟就是北魏以皇家名义开凿的。北魏以佛教为“国教”,崇佛达到极盛,对五台山的扶持最为显著。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第一个巡幸五台山的皇帝,据清《五台县志》载,五台山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此外孝文帝还“登临西台”,“射箭畋略”。北宋延一所著《广清凉传》中云,孝文帝“曾至五台山避暑,往复宿此”,后游行于中台,上置“小石浮图”,还于清凉谷建清凉寺,又见中台东南“有一小峰,顶平无林木,岿然高显,类西域之鹫峰焉。其上,祥云屡兴,圣容频现,古谓之化文殊台也”,故造大孚灵鹫寺,即今显通寺,并于寺“前种华园地方二顷。夏中发艳状同铺锦。光彩昱耀乱人心目”,环绕灵峰“置十二院”,大大推动了五台山寺庙的扩建和佛教的兴盛。金元之际,“一代文宗”元好问在他的《台山杂咏》诗中写道:“一国春风帝子家,绿云晴雪间红霞。香绵稳藉僧溪草,蜀锦惊看佛钵花。”
元朝有两位皇帝都上过五台山,一位是元成宗铁穆耳,于元贞二年(1296年)“幸五台”,瞻礼圣容,崇佛敬僧,下令修建万圣佑国寺,建成后诏洛阳白马寺的释源宗主真觉国师为开山住持。另一位是元英宗硕德八剌,至治二年(1322年),他从燕京(今北京)出发,六月“至王子寺,有感,敕重修葺,是年复建普门寺”。

到了清代,佛教再次被奉为“国教”,且先后有4位皇帝巡幸五台山。第一位是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他带领皇太子允礽首次到达五台山,驻跸于台怀镇菩萨顶,在长城岭侧射杀一猛虎,绝积年虎患,故此地改称“射虎川”。之后,康熙帝又4次上五台山,赐梵文藏经2部,作诗15首,题匾55块,勒碑20余通,修葺寺庙20余座,赠渗金菩萨像7尊,赏金银6000余两。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随父皇康熙去过一次五台山,即位后就再没有去过。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在位60年,上过6次五台山,分别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和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此外,留下诗歌200多首、题匾29块、刻碑11通。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春巡幸五台山,驻跸菩萨顶行宫,游览多日后回京,留下了《五台赞碑文》。

六、红色文化:革命的洗礼
6
五台山作为革命根据地,积淀了深厚的红色文化。
聂荣臻和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曾战斗在五台山上。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9月25日,在平型关取得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必胜的信心和决心。不久,党中央决定派聂荣臻率军开辟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东北地区。随后,党中央正式宣布成立晋察冀军区,任命聂荣臻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成立大会就在五台山普济寺召开。会后,聂荣臻率领部队抵达台怀镇,住在金刚窟一带开展抗日活动。在他的领导下,五台山组织起了100余人的僧侣抗日队伍,积极为战争捐物、捐粮、提供住处、传递情报、救治伤员等,使五台山成为僧民共同抗日的基地。1938年,晋察冀边区政府从河北省阜平县转移到五台山射虎川台麓寺,聂荣臻率领军队多次在五台山周围与日军交战,以滑石片战斗最为著名。
1938年,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白求恩到达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支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军区驻地金刚库村,聂荣臻聘请他为军区卫生顾问,帮助救治伤员。1939年,白求恩在一次手术时,因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感染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1969年,中共五台县委、五台县人民政府在松岩口建成白求恩纪念馆,被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毛泽东、周恩来曾路居五台山。1948年春,毛泽东和周恩来一行抵达五台山台怀镇,路居于塔院寺方丈院。彼时,雪后初晴,碧空万里,五台山佛教圣地沐浴在五彩缤纷的朝晖之中,显得格外光彩夺目,典雅壮观。在地方干部和老方丈陪同下,他们首先游览了塔院寺的大慈延寿宝殿、大藏经阁。从塔院寺出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与陪同人员边谈边走进罗睺寺,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开花现佛”。离开罗睺寺,又进了显通寺参观无量殿和铜殿,之后向钟楼走去。进到楼内,果然看到一口比人还高的大铜钟悬挂着,大家品读着大钟上铸刻的经文,不时向老方丈请教。出了显通寺,众人又登上菩萨顶,然后返到五爷庙,进入五龙王殿。老方丈介绍说:“这五龙王殿建于清代,殿内主供五龙王,俗称‘五爷’,所以五龙王殿又称‘五爷庙’。传说五爷最爱看戏,对面那座戏台就是专为给五爷唱戏而修建的。清代以来,五台山每年要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庙会,期间这里要唱一个月的戏。”毛泽东在五台山,还详细询问了寺庙的修缮工作和寺僧的生活情况,并指示要抓紧修复和重视保护管理。

七、五台山学:走向全世界

7

敦煌61窟壁画《五台山图》局部
五台山的历史有多悠久,五台山文化研究的历史就有多长远。1985年,在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成立了专门的五台山研究机构——五台山研究会,创办了《五台山研究》刊物。1987年,在“首届五台山佛教文化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建立“五台山学”的命题。2004年五台山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2009年五台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五台山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极大推动了“五台山学”的构建与发展,标志着五台山真正走向世界并被永远保护和传承。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名山之首,以浓郁的佛教文化闻名海内外,其保有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享有“佛国”盛誉。五台山由五座台顶组成,将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典型地将对佛的崇信凝结在对自然山体的崇拜之中,完美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一种独特的、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文化景观。

敦煌莫高窟藏有一幅精美的《五台山图》,再现了1500年前五代时期五台山佛国圣境的宗教氛围和世俗风情画卷。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绘画技艺,采用鸟瞰式的透视法,描绘了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全景,规模恢宏,气势壮阔,既是引人入胜的山水风景,又是一幅全息的地理图,当地的掌故传说都融入其中,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极高。

8
历史悠久的五台山六月庙会又称“骡马交流大会”,起源于隋唐时期。据史载,东汉永平十年(67年)佛教传入我国,次年朝廷便开始在五台山建庙筑寺,隋唐时期全山僧尼多达2000余名。为了促进寺庙间的沟通联系和佛法交流,官府决定在每年的七月举办一次庙会。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尤其崇信佛法,先后多次亲临五台山朝拜,大兴土木,修建庙宇,还敕令10座青庙(汉传)改为黄庙(藏传),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大开庙门,举行为期一个月的庙会。1990年,政府在五台山六月庙会的基础上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五台山国际旅游月”,并一直延续下来,使灿烂的佛教文化与独特的旅游风光相得益彰,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宾客前来参加,一时盛况空前。五台山作为一张精美的文化名片,相信定能带领山西走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