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二
转眼到了1939年、1940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广州后,战线拉的过长,相对兵力和供给不足,就采取以华治华和重点进攻游击区的策略。兵力大力发展皇协军、伪军、地富反动武装;财力采取疯狂抢劫和掠夺,实行“三光政策”、“囚笼政策”,“铁壁合围政策”,企图困死游击区军民。与此同时,阎锡山的晋绥军也在抢夺地盘和政权,不断与八路军发生摩擦。这就给游击区军民生存带来巨大困难和压力。 敌人疯狂掠夺和压榨,更激起抗日军民不满和反抗。老百姓说:小日本欺压咱,咱就反对他,八路军保护咱,咱就当兵和八路军一起打小日本。老百姓的支持,抗日的力量越来越大。鉴于敌强我弱,特别是武器装备极差,八路军采取擅长的游击战略,你上山,我下山,你来我走,你走我扰,你疲我打。面对敌人抢粮,每到收获季节,昼夜加班,快收、快打、快藏,坚壁清野;老百姓把自己家里的水井也掩盖起来,敌人出来抢夺,什么也得不到,常常还受到八路军的打击。发生在小岭山上的伏击战,就是日本兵、伪军400多人出来抢粮,结果让河北区队打得落花流水,偷鸡不成反丢一把米,只好溜回崞县城。
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的人民战争,八路军依靠人民,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绝对是好事。可对于小日本来说,对山西的土阎王阎锡山来说,怕就不是好事。但最怕的应该是国民党政府。本来,国共合作,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编为第十八集团军,政府应该配发军饷,可是到了后来,要不迟发,要不只发三个师的军饷,远远不能满足八路军壮大力量的需求。皖南事变后纯粹不发。八路军真心抗日,而边区政府财力却陷入十分短缺状态,要打小日本,更要吃饭。哪来饭吃?
晋察冀二分区、二地委开会决定:游击区发放代金券。代金券不流通,只作过往干部所需费用支付给老百姓的凭证,秋上替顶摊派。开展减租减息。五区区委书记张移风首先在本区贾庄试行,根据地主与贫雇农土地租赁关系,实行“利对本一倍,住利还本;利对本两倍,本利停退;四六公粮,二五减息,抽地换约,累进负担。”代金券缓解了政府财力紧张;减租减息触动了地主利益,得到了贫雇农的拥护,也解除了扼在咽喉的危机,可问题最终得不到根本解决。就在这个时候,陕甘宁边区传来消息,肯定了二分区军民垦荒自救的做法。从崞县撤回陕甘宁边区的三五九旅已经开拔南泥湾,部队准备一边生产,一边打仗,自已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
消息就像阳光,驱走了迷雾,更像灯塔,照亮了人心,更照亮前进的方向。分区和地委当即决定,第四区队,也叫河北区队全体劳武结合,垦荒、打仗都不误,开展生产自救。并且发动群众参与。河北区队是刚成立不久的一支部队,是由晋察冀军区四团一部和山阴、代县、崞县游击队组合而成,原四团政治部主任曾美任队长兼政委。因在滹沱河北活动所以称河北区队,人马大概500左右,后不断发展壮大,活动区域扩大到滹沱河两岸。
实行劳武结合,开展大生产运动,是军民生存和发展首要举措。部队马上开拔上山,和原有的垦荒人员一道,在爱木图尖山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并且放手发动群众,有了部队卫护,老百姓也敢积极参与了。二地委规定:老百姓有农具或是牲畜的,直接带上参加垦荒,政府给以租赁费用,或以农具、牲畜参加分红;没有牲畜农具的村民,政府提供农具、牲畜、种子,秋上收获后按五五分配和四六分配。
优惠的政策,兵民的卫护,原本没地的贫雇农有力气没处使,这下好了。有地的,没地的老百姓纷纷上了爱木图尖山,他们说,共产党、八路军为咱穷人打天下,咱就要跟共产党走,听八路军的话,八路军让咱垦荒种地,就是要咱老百姓有饭吃、活下去,咱们要好好干。河北区队全体指战员在爱木图尖山、天积渊东边的山坡上,鹰愁梁的背脊上展开了大战荒山的战场。部队以连为单位,连以班为单位,劳动时,枪枝三三五五支撑在一起,或是一字儿排开,发现敌情随时可以投入战斗。辛庄、野庄敌人几次出来扫荡,八路军给以痛击,甚至连据点也给端了,敌人缩在乌龟壳里再不敢出来。
部队全是年青人,打起仗来不要命,垦荒劳动也拚命干。采石场上,战士们一人握钎,一人挥动八镑锤,镑锤和钢钎的碰撞发出有节奏的叮声和山石塌陷发出的轰隆声响彻山谷。运石路上,三五十斤重的石头,战士们搬上扛上快步如飞,川流不息。垦荒的山脊上镐落、镢起、锹舞,挥汗如雨,拚命在干。从来无人问津的高山草甸,在八路军战士的劳动号子声中,一尺尺、一丈丈变成沃野,变成粮食、变成力量,他们干的更起劲了。因为连队与连队、班与班展开劳动竞赛,战士们谁也不想认输;因为他们正在参加一场特殊的战斗,与荒山斗,与少吃没穿斗,与国民党的封锁斗,与小日本的侵略斗,他们知道:只有活着、只有吃饱肚子,才能打仗,只有有了丰厚的物质,才有了战无不胜的基础。
战士们开一块,成一块,根据节气时令种一块。因为海拔高,大多种的是莜麦、碗豆、山药、胡麻、萝卜等,也种高粱、玉米。当年就有收获。几年下来,竟垦荒2000多亩,生活基本上达到自给自足。并且开办了运输业、商铺及油坊、面坊、粉坊等副业。
据《忻州革命老区》载:晋察冀二分区河北区队坚持劳武结合,完成战斗任务的同时,开展大生产运动,1944年2至8月底的7个月内,共作战71次,攻克朱东社、上庄、野庄等多处日伪据点,毙日伪军165人,俘伪军91人,获大批物资;同时,开垦荒地1845亩,连同和群众和种的地,秋后产量13.8万斤,并开办了油坊、面坊、毡帽房、粉房,除满足自己需要外,盈利50万元。
《解放日报》1945年1月28日,发表署名张平凯同志的文章,对二分区开展大生产运动取得显著成绩予以报道。毛泽东主席看到报道后,马上作出反映。1月31日,毛泽东撰写社论《游击区也能够进行生产》发表在《解放日报》上。这篇文章以激情洋溢的笔触,以肯定的句式作题,以详实的资料论证,以指导性的社论形式发表,对二分区大生产动动给予高度评价,并作为典型予以推广。在这里摘录其中的一段,领略主席饱满的笔触和欢快的心情。
游击区战斗那样频繁,军队从事生产,恐怕要影响作战吧?果直如此吗?请看晋察冀:“实现了劳力和武力相结合的原则,把战斗任务和生产任务相同看重。”“以第二分区第四区队为例。当春耕开始时,就派有专门的部队去打击敌人,并进行强有力的政治攻势。正因为这样,军事动作也积极了,部队战斗力也提高了。这个小分队从2月至9月初,作了七十一次战斗,攻下了朱东社、上庄、野庄、凤家寨、崖头等据点,毙伤敌伪一百六十五名,俘伪军九十一名,缴了三挺轻机枪,一百零一枝长短枪。”“把军事动作和大生产运动的宣传配合起来,马上进行政治攻势:”谁要破坏大生产运动就打击谁。“代、崞等县城内敌人问老百姓:”为什么八路军近来这么利害?老百姓说:“因为你们破坏边区的大生产运动。”“伪军在下面纷纷议论:人家搞大生产运动,可不要出去。”
毛泽东主席这篇文章最先发表在1947年晋察冀边区出版社编发的《毛泽东选集》一至六卷第六卷上,解放后,在选集三卷上刊发。
爱木图尖山大生产运动过去近八十年了,当时的大生产场面一定是宏大的、壮阔的,甚至是感人的,但是我们实在无法还原当时那个轰轰烈烈的伟大场面。不过,从今天爱木图尖山上的遗迹来看,还是十分壮观的。一道道按照一定的弧度垒砌的石埂清晰可见,一块地足有十几亩、二十几亩大,靠近山坡一边的石屋依然存在,只是顶蓬脱落就像百年老人脱顶一样站在那里。天积渊东坡上和鹰愁梁脊背上,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大同矿务局绿化荒山在上面植上了树。如今,满山遍野的油松已有五十公分粗细,实在找不到一点当年垦荒的影子,但可以肯定地说,这里就是垦荒的大战场。就在这里,我们找到一块石碑的底座。在爱木图尖山这块土地上,红军和八路军战士流过血、流过汗,挥洒过青春,甚至献出过生命。1942年,爱木图尖山上发生过一次战斗,垦荒组织者郭东远被敌人抓回据点,申书诚通过内线以舅舅的名义才保释出来。红军伤残人员老刘就牺牲在这里,并且就埋在山头上,可是我们却怎么也找不到他的坟头。碑座是安放他的墓碑的吗?墓碑哪去了?老刘生前曾栽过一株松树,叫红军松,哪株树呢?如今山上一株株、一行行到处是树,已经分不清哪一株是红军老刘栽的了,我们倒是觉得每一株树都是老刘栽的,每一株树都是老刘,都是八路军战士。如今,每株树都得了地气,吸足了养分、水分,正生机勃发、茁壮成长呢!
推荐阅读


上一篇:【忻州地名古今谈】顿村